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舊)科技·衛生
搜 索
哈爾濱醫科大學專家發現惡性心律失常發病的新機制
2007-06-11 15:14:01 來源:東北網  作者:陳英雲 杜筱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6月11日電(陳英雲 記者杜筱) 由哈爾濱醫科大學校長、著名藥理學家楊寶峰教授領導的課題組歷經十餘年研究,終於發現了細胞內小核?酸(miRNA)的失衡是導致惡性心律失常發病的重要原因。這一發現有望突破多年來抗心律失常藥物療效不佳的困局,為相關治療方法及新藥研發提供理論依據,使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患者看到了希望。

  楊寶峰教授課題組自1998年開始了針對中國人心力衰竭和惡性心律失常發病機制的研究,為尋找有效治療方法及研發療效確切的藥物尋找可靠依據。通過大量基礎和臨床實驗,課題組成功地鎖定了抗心律失常的關鍵點——小核?酸(miRNA)。結果證實,正是小核?酸的失衡引起了體內某些蛋白質的變化,導致致死性心律失常的發生。

  據楊寶峰教授介紹,惡性心律失常與心力衰竭是導致心髒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楊寶峰教授解釋說,心律失常就是心律紊亂,心髒不能正常射血,而心力衰竭則主要指心髒收縮無力,不能為周身正常輸送血液。患有心力衰竭的患者,往往伴有心律失常,而心律失常又會加重心力衰竭的病情。目前,中國有心力衰竭患者近千萬,每年因惡性心律失常猝死者近百萬。多年來,臨床主要使用的四大類抗心律失常藥物均療效不佳,現有藥物療效也僅達30%-60%。因此,深入探討國人心力衰竭和惡性心律失常的發病機制,尋找抗心律失常藥物新靶點,建立重大心髒疾病早期預警體系並提出有效防治策略,具有重大意義。

  惡性心律失常發病的新機制的發現為今後抗心律失常治療方法及新藥研發提供了新思路。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