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19日電 日前,備受關注的哈爾濱市道外區二十道街跨江橋江南區域拆遷工程的正式啟動,剛剛頒布實施的《哈爾濱市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暫行辦法》能否發揮效能,被拆遷群眾能否滿意成為市民關注的焦點,記者對此進行了走訪調查。
面對新辦法多數動遷戶表示滿意
提到動遷,家住道外區北新街31號的張大娘一臉笑容。張大娘說,她一人在這裡居住已經50多年了,由於樓房年久失修,經常出現返潮,以前也有過搬家的打算,但是現在的房屋價格都挺貴的,按自己目前的經濟狀況根本買不起,所以一直將就住著。張大娘所居住的房屋是17平方米,按照新拆遷辦法,她可以獲得7萬元的貨幣補償。目前張大娘正在收拾東西,要趕在6月20日前搬家,因為這樣她可以再獲得1.2萬元的獎勵。『再添點錢就能買個新房,心裡特別高興。』老人說。
家住景興胡同的張立樞是在拆遷工程開始的第二天搬走的,他說,剛開始沒弄明白新的拆遷補償辦法,一家人沒少上火。然而當動遷大會開完後,張立樞一下子有了精神頭,他說,這次動遷的條件太優厚了,雖說按房屋面積補償他只能得到7萬元,但是因為他家已經取得了經濟適用住房的資格,現在不用參加搖號抽簽程序,政府會按照有關規定直接兌現3萬元的經濟適用住房補貼,再加上在6月20日前自行搬家驗收的被拆遷人每戶還將獎勵1.2萬元,這樣算來張立樞家就將得到11萬多元。據了解,被拆遷戶中像張大娘和張立樞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在記者走訪的50戶居民中,有39戶動遷戶表示滿意,5戶表示基本滿意,4戶表示可以接受,2戶表示不會影響拆遷但想再多得些補償。
據了解,此次拆遷面積為13.5萬平方米,涉及居民1065戶。截至17日晚,拆遷工程進展順利,拆遷指揮部已為713戶居民辦理了房屋驗收手續,簽訂補償協議687戶。許多居民也都帶著對新生活的憧憬離開了自己生活多年的大雜院。
針對新問題政府積極協調解決
在走訪調查中,記者發現拆遷中出現了一些新問題。在道外區景興胡同的一家大院采訪時,一位獨自流淚的老人吸引了記者的目光。老人姓孫,今年65歲,看到別人家都在收拾東西准備搬家,孫大娘很著急,她說不是不想搬,但是由於家裡的房產證丟失了。直到在前幾天拆遷動員大會上,孫老太纔得知如果沒有產權證,房屋將不會按照正常房屋進行補償。現在孫大娘纔想到要補辦房屋產權證,但卻因為該地區已經進入拆遷階段,房屋產權辦理工作已經凍結。對此,道外區拆遷工作指揮部副指揮劉連吉表示,像孫大娘這樣情況的動遷戶並不少見,如果孫大娘有證據可以證明自己家的房屋是丟失了房產證而不是沒有,可以帶著相關證明直接來道外區拆遷指揮部,他們將同房產部門進行協調,爭取特事特辦,為孫大娘解決此事。
家住道外區十九道街的李紅梅,所住的房屋是公產房。按照私產房屋拆遷補償標准計算,李紅梅家建築面積45.5平方米的房子可以獲得補償款9.6萬元。但是由於是公產房,按照相關規定,李紅梅家的房子每平方米還要扣除300多元錢,這樣算來,李紅梅最終只能獲得8.2萬元的補償款,一下子就少了一萬多元。現在李紅梅在搬遷問題上還有所猶豫,她覺得300多元錢一平方米扣得太多了,這筆錢對她家裡很重要,可又不知道如何是好。
劉連吉告訴記者,在拆遷過程中,指揮部也遇到很多這樣的問題,現在他們正在和公產房的產權單位進行協調,看是否能少扣點錢,盡量最大程度地為被拆遷戶多爭取點經濟利益。
據了解,目前道外拆遷辦掌握的涉及證件丟失、公產房等問題的動遷戶已有多戶,拆遷辦也正積極協調各有關部門保證動遷戶利益得到最大保證,同時保證拆遷能夠順利進行。
啟動新機制政府應擔起更大責任
任何一個法律、法規都不可能盡善盡美、面面俱到,尤其涉及民生的拆遷大事,這就需要執行法律法規的政府部門多從百姓的角度出發,面對在實際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積極協調,真正為百姓辦事,纔能讓法規真正起到規范拆遷行為,保護拆遷戶利益的根本目的。
記者在拆遷現場走訪時,聽到動遷戶口中說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這次拆遷給百姓的優惠實在是太大了。』
這次拆遷為保證被拆遷人得到更多優惠,哈爾濱市政府也為搬遷居民做了很多考慮,規定在6月20日之前自行搬家驗收的居民將得到1.2萬元的獎勵;同時為了最大限度地照顧群眾,被拆遷人可以根據自己意願,自由選擇貨幣補償和產權調換。
據了解,新的《哈爾濱市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暫行辦法》是哈爾濱市政府為從根本上解決哈市城市房屋拆遷中存在的保障體系不健全、房屋補償與市場價值存在差距等問題而出臺的城市拆遷新辦法,旨在使被拆遷中的困難住戶得到更多照顧,盡量做到被拆遷住戶居者有其屋而制定的。到目前新辦法出臺已近兩個月,在面對道外區二十道街跨江橋江南區域拆遷工程的『考驗』時,優勢顯露無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