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19日電 1977年恢復高考後的30年間,我省高等教育辦學規模逐步擴大,辦學結構日趨完善,辦學效益日益提昇,辦學質量穩步提高,服務社會能力不斷增強。特別是1999年高校擴招以後,我省高等教育取得跨越式發展,成為我省歷史上高等教育發展最快、最好的重要時期。目前,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5.99%。初步形成了布局優化、結構合理、學科齊全、具有龍江特色的高等教育體系,30年累計向社會輸送了98萬餘名普通本專科以上學歷畢業生,全省人均受教育年限明顯提高,為全國和黑龍江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纔支橕。
一、高等教育事業蓬勃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經濟持續快速發展,高等教育規模擴大、結構優化,已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過去少數人接受高等教育的狀況,高等教育結構、功能更加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
其中,辦學規模不斷擴大。1977年,我省僅有20所普通高校,經過20餘年的改革與發展,1999年我省普通高校發展到39所,2006年達到65所,是1977年的3倍。博士學位授權學校12所,碩士學位授權學校17所;普通本專科在校生由1977年的2.6萬人發展到2006年的59.2萬人,是1977年的22.8倍;在校研究生由1978年的350人增加到2006年的4.27萬人。
學條件不斷改善。1977年,我省高校各項事業百廢待興,辦學規模小,辦學層次低,基礎設施、辦學條件相當有限。隨著高等教育在校生數量的增加,我省高校各項辦學條件也得到了明顯改善:普通高校佔地、校捨建築面積、教學儀器設備、圖書分別由1999年的1534萬平方米、646萬平方米、9.9億元、1626萬冊,提高到2006年的5087萬平方米、1998萬平方米、52億元、4270萬冊,分別是1999年的3.3倍、3倍、5.2倍、2.6倍。高等教育資源大幅度增加,有效保證了擴招後高等教育質量的穩步提高。
學結構進一步優化。目前,全省共有普通高校68所(其中本科25所、高職高專43所),民辦高校16所(包括獨立學院9所),民辦助學高校51所,成人高校26所,具有研究生培養資格的科研院所8所,普通高等教育地市級覆蓋率達到100%%,形成了政府、企業和個人積極興辦高等教育,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共同發展的新格局。
辦學層次和水平進一步提高。我省有『985』院校1所(哈工大),『211』院校4所(哈工大、哈工程、東北林大、東北農大)。國家級重點學科35個,在全國名列第九。全省高校有一級學科博士點46個(覆蓋二級學科博士點232個),二級學科博士點52個;一級學科碩士點106個(覆蓋二級學科碩士點477個),二級學科碩士點293個,形成了學科齊全、分布合理的學位授予體系。
二、高等教育內涵建設人纔培養質量和教育水平不斷提高
在規模迅速擴大的同時,我省始終把提高教育質量和人纔培養質量放在首位,不斷端正辦學思想,明確學校定位,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辦學優勢和特色。
一是高校的育人質量和水平有了較大提高。我省始終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高校辦學的首位,把『育人』作為高校的根本任務,大力推進素質教育,不斷深化『兩課』改革,進一步加強高校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使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養得到明顯提高,有效促進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二是教學改革成果突出。我省積極推進教學改革和教學建設,進入新世紀,啟動實施了新世紀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各高校也相繼啟動了校級教學改革立項工作。
三是高校師資水平顯著提高。各高校普遍加強了培養和引進優秀人纔的工作。目前全省高校共有兩院院士25人,另與海外共享院士10人。成功實施了『長江學者』和『龍江學者』計劃,面向海內外公開招聘長江學者26人,龍江學者52人,引進優秀海外學者230餘人。全省高校入選百千萬人纔工程國家級人選有36人。
三、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老工業基地振興和新農村建設,積極推進緊缺人纔培養和科技服務
近年來,我省高等教育堅持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促發展,啟動實施《教育為老工業基地振興服務計劃》,其培養人纔、創新知識、服務社會的功能得以充分發揮。
一是加強緊缺人纔培養。實施緊缺本科層次人纔、高層次創新人纔、高級經營管理人纔和高級研發人員培養培訓計劃,建設了本科層次校企合作人纔培訓中心14個、研究生創新培養基地37個。深入實施村村大學生計劃,為新農村建設培養和選派實用人纔。
二是科技創新實力不斷增強。積極打造科學研究、成果轉化和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三個平臺。高校科學研究基地建設從無到有,已發展到一定規模,到目前為止高校已有國家級重點實驗室7個,部委屬重點實驗室32個(省屬高校已有教育部重點實驗室3個,即乳品科學、大豆生物學、提高油田采收率),省重點實驗室21個,省高校重點實驗室65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個,省高校校企共建研發中心25個;國家級大學科技園2個,省級大學科技園1個,國家級科技孵化器2個,省級科技孵化器3個。國際百所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1個,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5個,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4個。
三是強化了科技服務。目前,高校科技實力不斷增強,已初步形成了一支結構合理、富有創新思想的高素質研究隊伍,成為我省基礎研究和高技術研究的主力軍,應用研究的生力軍。截至2006年年底,全省高校有科技活動人員3.78萬人(1996年為3.3萬人),其中高級職稱1.43萬人(1996年為0.9萬人),從事研究與發展人員達1萬多人,具備研究創新能力的博士研究生導師和碩士研究生導師達3000餘人。
四、高等教育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省搶抓機遇、開拓進取,著力推進高等教育的改革創新,保證了高等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有力促進了高等教育辦學模式向著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方向轉變。
一是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三級辦學、兩級管理、以省為主』的管理體制已經形成並不斷完善,基本完成了高校布局結構調整,優化了資源配置。我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努力擴大高校的辦學自主權,調動了地方政府和社會各方面發展高等教育的積極性,密切了高校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聯系,推動了高校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二是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不斷深化。近年來,我省高校在改革學校內部管理模式的基礎上,精簡調整了學校管理機構和人員,提高了效益,轉變了職能。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積極推行教師聘任制和全員聘用合同制,逐步建立起適合教師特點的分配制度,初步建立了有效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
三是高考制度日趨完善。經過30年不斷改革和完善,高考為我省各級各類人纔選拔作出了巨大貢獻,得到了全社會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廣泛認可。1977年至2006年全省累計報名參加本專科高考410多萬人,總計錄取了本專科生150多萬人。
從1978年開始我省就實行了『三公開』:即招生名額、錄取分段、錄取結果公開。2005年起開始實施『陽光工程』,全面實行『六公開』,嚴格執行招生計劃,加大信息公開力度,把各學校招生資格和計劃、學校收費項目和標准,學生入學條件等通過新聞媒體、網絡向社會全部公開。加大招生監察工作力度,2006年以來每年抽調廳機關和招考辦100多名乾部巡視高考。開闢諮詢信訪接待大廳,暢通信訪、諮詢渠道。紮實有效的工作,確保了『陽光招生』,實現了高校招生公正、公平、公開,贏得社會、群眾的廣泛贊譽。
四是高校後勤社會化改革取得豐碩成果。自1999年國務院作出在全國高校進行後勤社會化改革的決定後,我省穩步推進以宿捨、食堂為重點的後勤改革,高校校園環境和學生學習、生活條件得到了較大幅度改善。從1999年到2006年,我省共新建和改造學生公寓380萬平方米,新建和改建學生食堂130萬平方米,高校後勤保障條件大為改善,管理服務水平顯著提高。
五、高校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進一步加強。
目前,我省高校共有教職員工68252人,學生592000人。現有校(院)級黨委65個,院(系)基層黨委93個,黨總支532個,黨支部4448個。共有黨員80865人,其中,教職工黨員35039人,佔教職工總數的51.3%%。大學生黨員45826人,佔學生總數的7.7%%。近些年來,我省高校全面推進黨的思想、組織、作風和制度建設,充分發揮高校黨組織政治核心戰斗堡壘和凝聚人心、推動發展、促進和諧的作用,進一步增強高校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密切了黨群關系、乾群關系、師生關系,促進了校園和諧建設。
全面貫徹落實中央16號文件,實施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新課程改革,對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全員培訓,舉辦培訓班4期,培訓2180人。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明顯提高。建立和完善了文明單位創建機制,截至2006年年底,全省共有3所高校被授予全國文明單位創建工作先進集體稱號;11所高校被授予『省級文明單位標兵』稱號,14所高校被授予『省級文明單位』稱號。加強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建設,截至2006年年底,全省高校共有思想政治工作者4500餘人。
六、大力提高人纔培養質量高等教育總體目標:
『十一五』期間,我省提出,繼續堅持提高質量、優化結構和規模、質量、結構、效益協調發展的方針,穩步推進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普通本專科在校生規模達到65萬人左右,研究生規模達到7萬人左右,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30%%。繼續實施高等教育『1115工程』(重點支持哈工大,搞好省部共建工作,實現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的建設目標;重點建設省內10所大學,力爭達到國內同類院校先進水平;重點建設好10個省級獨立設置的示范性高等職業技術學院;重點建設好5所民辦高校),加強高水平大學和重點學科專業建設。實施大學生素質教育工程,優化人纔培養質量。大力推動高等學校數字化校園建設,促進網絡教學在高等教育中的廣泛應用。加強科學研究和成果轉化兩大科技工作平臺建設。
高等教育體系:
我省強調,繼續堅持把高等教育發展的重點放在提高質量和優化結構上,努力提高高校科技創新和社會服務能力。進一步做好高校布局調整,根據高校定位,推進分層次辦學。按照國家關於『鞏固、發展、改革、提高』的總體部署,積極發展研究生層次教育,穩步發展本科層次教育,加快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大力發展民辦高等教育,逐步形成政府辦學為主體,公辦學校與民辦學校平等競爭、共同發展,多種形式辦學的新格局。通過不懈努力,逐步形成定位准確、布局合理、結構優化、特色鮮明、充滿生機與活力、適應我省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現代高等教育體系。加強繼續教育的引導,推進終身教育體系的構建,建設適應我省全民學習和終身學習需要的學習型社會。
素質教育課程體系:
進一步深化高等教育的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管理和教學方法改革;加強學科專業的調整建設和質量監控;深化課程改革,完善課程體系,轉變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加大以精品課程和名優教材建設為牽動的整體教學改革力度,積極推進全省高等教育優質教學資源共享工程;實施大學生素質教育量化措施,全面培養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強化研究生培養創新基地建設,培養高層次創新人纔;改革招生考試和日常評價制度,建立符合素質教育要求、體現教育公平的考試評價體系;全面提高高等教育人纔培養質量,提高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努力適應全省乃至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