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20日電 題:天道酬勤港島掘得第一桶金
|
李鷗,哈爾濱市政協委員、哈爾濱市青聯委員。1967年生於哈爾濱,1987年赴日本東京國際大學國際貿易系學習,1991年定居香港。現任龍藝文化藝術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
感言:畢業後在香港工作的幾年裡,讓我知道了市場經濟是怎樣運作的,理解了與國際接軌到底要接些什麼,這些積累,後來都成為我創業的寶貴財富。
變革時代抓住機遇
上世紀90年代初,改革開放不久,國人對外面的世界充滿期待,卻又因為沒有市場經濟運作經驗而充滿變數。那時,香港面對剛剛打開的國內市場同樣充滿渴望,但對國內情況,包括一些最基本的運作程序和方式尚不十分了解。對個人而言,擁有外界的需求其實就是機遇,李鷗決定必須抓住它,並且順應它的變化調整自己的步伐。
也許在外人眼中,李鷗所做的事業隔幾年就要一大變,而且變化之大,令人瞠目。可李鷗覺得,自己仍然在享受著『專注』的樂趣,他把這份『專注』落實到所做的每一個項目上,並竭盡全力把它做好。一直關注著他發展的母親說,現在回望,這種適應形勢的選擇是對的,讓他得以發揮長處,做出貢獻。
勤學苦乾積累財富
1991年,畢業後的李鷗在香港一家電腦公司就職,按照香港職場慣例,新人都要從最基層做起,更何況他連一句廣東話也不會。現實很快讓李鷗認識到,這是塊優勝劣汰的土地,這部按市場規律精確運轉了近百年的大機器絕無同情憐憫可言,要麼熟悉它掌握它,要麼被它淘汰出局。他開始起早貪黑地跟著工人采購原料,熟悉流程,了解香港公司的運作經營,他沒日沒夜地駐守在海關填表報單,把進出口業務弄得一清二楚,他強迫自己不再說普通話,邊聽邊記,從早到晚一句一詞地學說廣東話,很快李鷗做到了集團公司中國部經理。
李鷗說,香港的幾年讓我知道了市場經濟是怎樣運作的,理解了與國際接軌到底要接些什麼,這些積累後來都成為我創業的『財富』。
獨立創業順應變化
家鄉豐富的資源,成為李鷗創業的首選項目。李鷗說:『黑龍江的大豆、玉米質量世界一流,但都到了上世紀90年代,還是幾角錢一斤地賣原料,我把糧食深加工這個項目引進來,就是想把糧食的附加值提上去。』這個項目讓李鷗收獲了創業的第一桶金,也收獲了家鄉人的肯定和贊譽。
李鷗說,在市場萬變的情況下,任何當初正確的抉擇都有必須改變的可能,順應了變化纔可能贏,否則就可能輸。李鷗傾注了大量心血的港華工具廠擁有現代化的廠房、掌握技術的工人、德國的訂單、穩定的出口,這個實體開始時發展得非常順暢。幾年後,市場發生了變化,能源短缺、供電限量、鋼材漲價……李鷗立即對工廠進行了調整,成功地規避了風險。
李鷗說,我們生活在一個機遇眾多的年代,發揮優勢、適應變化,在變化中站穩腳跟、謀求發展,也許是我們這一代創業者所必須面臨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