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21日電 在200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和國家技術發明獎中,我省共18個項目榜上有名,其中高校主導項目多達10個;而其餘由企業、科研院所主導的項目,其主要負責人也都師出名門。高校培養的科技人纔成為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科技支橕的主要踐行者。
高校科技人纔輩出
當禽流感肆虐時,中國農科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研制成功的新型H5N1禽流感滅活疫苗,在我國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阻擊戰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震動了世界。
2005年,哈獸研又在世界上首次研制成功H5亞型禽痘病毒活載體疫苗與新型H5亞型禽流感重組新城疫病毒載體二聯活疫苗,成為我國下一輪有效抗擊禽流感的新型『殺手?』。
哈獸研農業部動物流感重點開發實驗室的21名科研人員都是畢業於高校獸醫、生物工程等專業的高材生,均擁有碩士以上學位,其中7名為博士以上學位。
哈爾濱工業大學材料學院博導張凱峰曾經參加了神舟5號和神舟6號宇航員座椅支橕部分材料的研制,目前他和他所帶領的超塑性課題組正在從事鎳基納米復合材料的超塑性研究等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研究,而這3項研究未來極有可能用於我國的航天航空建設。他說,高考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轉折點。是高考讓他從佳木斯的小乾事變成了學士,又一步一步變成了碩士、博士、博導,也是高考讓他有機會邁入了科研領域。
如今,全省高校科技隊伍不斷壯大,素質上有很大提高。伴隨著基礎研究和高技術前沿領域新的成果不斷湧現,科技攻關與產學研合作取得較大成效,高校科技實力不斷增強,已初步形成一支結構合理、富有創新思想的高素質研究隊伍,成為我省基礎研究和高技術研究的主力軍,應用研究的生力軍。
截至2006年底,全省高校有科技活動人員3.78萬人,其中高級職稱1.43萬人,從事研究與發展人員達1萬多人,具備研究創新能力的博士研究生導師和碩士研究生導師達3000餘人,培養的各領域科技人纔更是不計其數。一批一批的科技人纔走進環保、生物、醫藥、航天等領域,為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橕。
高校科技助推企業發展
『高校的科研由做書本上的科研,變成了與經濟結合、為市場服務,完全融入到了國家的大發展當中。』省教育廳科技處處長吳濤說。
哈爾濱工業大學電氣工程及自動化學院院長徐殿國參與研制了我國第一臺精密裝配機器人。近年來,他和他的團隊參與研究設計的注水罐清洗噴涂機器人、高樓壁面清洗機器人、壁面爬行遙控檢查機器人、智能化便攜式鋼絲繩探傷儀等多款機器人都已走上了工廠自動化的『工作崗位』。此外,根據春蘭、海爾等國內大企業集團的需求,還研制了直流變頻空調控制器、電網統一品質控制器、網絡化變頻空調控制器、逆變器輸出濾波器設計等項目,目前均已用於企業的空調生產中。徐殿國所在的科研團隊共有100多人,都是通過高考走上工作崗位的。徐殿國本人就是1977年參加高考的考生。高考之前,他當了半年農民,那個時候一直依靠手工作業的他怎麼沒想到日後會去參與打造一支機器人軍團。
我省高校承擔科研項目的層次與水平不斷提高,僅2006年我省高校共承擔各級各類科研項目10017項,比1996年增加109%,其中國家層面的項目為779項。
高校辦的科技企業不斷發展,正逐步成為推動我省高科技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截止到2006年末,高校科技企業已發展到168家,職工近萬人,資產總額近58.78億元,實現銷售收入達25.55億元。
為充分利用高校的科研力量促進我省經濟發展,2004年省教育廳全面實施了教育為老工業基地振興服務計劃。組織高校專家、科技管理工作者,深入相關企業了解科技需求,開展上門服務,並與企業合作建立研發機構,高校成了企業的技術後盾。3年來省教育廳共投入引導資金500多萬元,在13所高校立項建立了25個校企共建工程技術研發中心,這些中心依托高校的學科人纔隊伍優勢以及成果技術儲備吸引企業投資,孵化高新技術成果、研發產品、解決生產中的技術關鍵問題、培養培訓企業急需的研發人員等,進一步提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科技成果轉化貢獻突出
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黨委書記王軍說,根據國家需要航天學院這些年研制了用於立體測繪的小衛星、飛船地面設備、飛船故障診斷設備、空間天線、宇航員救生船材料,並且還在雷達項目、激光通信等方面為國家提供了技術支持。王軍還告訴記者,目前在這一領域從事研究工作的骨乾力量幾乎都是七七至八O級的畢業生,而航天學院裡的博導也都是由這部分人來擔任的。
我省高校科學研究基地建設從無到有,已形成一定的規模,目前,我省高校已有國家級重點實驗室7個,部委屬重點實驗室32個,省重點實驗室21個,省高校重點實驗室65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個;國家大學科技園2個,國家級科技孵化器2個,國際百所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1個。高校承擔了我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80%。
我省高校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不斷加強。縱觀近年來全省高校科研工作的進程,一個縱橫交叉為地方經濟和企業發展提供全方位科技創新、服務的平臺初步搭起,一大批富有創造性的科研成果正從這裡走向生產一線,正在轉化成生產力。十年不完全統計,僅技術轉讓就簽訂合同1125項,合同額達31424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