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25日電 眼下,我省已經進入夏汛期,今年又面臨較特殊的氣象,如何有效防范突發災害?近日記者走訪了海林、寧安等夏季暴雨多發區,調查了解當地在防范山洪和局地暴雨災害方面的一些成型經驗。
暴雨來臨自救是關鍵
局地暴雨往往還有一個特征:來得快,去得也快。在現有技術條件下,提前准確預報出局地暴雨的具體方位、時間,難度很大。因此,防山洪災害最關鍵的是自救。
山洪易發區海林縣,全縣有17個防山洪的重點村屯,很多村屯都位於溝底。當暴雨來臨,河流往往會在一兩個小時內迅速上漲。此時如果等待縣、鄉搶險隊趕赴現場肯定來不及。去年汛期,該縣柴河鎮育發村下了一場暴雨,半小時集中降雨40毫米,一條過村的小河迅速形成洪峰。村乾部在積極展開自救的同時通知了柴河鎮,當搶險隊伍從山上繞道進村時,村裡洪水已經逐漸退去。所幸村乾部帶領大家跑到了一處相對安全的高地,避免了人員傷亡。
海林縣水務局局長郭合君說,現在,每個村和居民點都指派了兩名以上的專門聯絡員,實現水雨情的及時通報,以便各村屯及時開展避險自救。
制定可操作性預案
6月初的一天,寧安縣沙蘭鎮王家村90歲的鄭俊秀老人坐在炕頭上告訴記者,現在每到下暴雨沙蘭河漲水時,村裡都會有專人把他們這些人運送到安全地帶。
王家村是沙蘭河沿岸13個村屯之一。今年6月,記者在沙蘭鎮看到,這裡的每一個村都編制了防山洪預案,人們對這種突如其來的災害已經有了明確的認識。
牡丹江地區是暴雨多發區。吸取了兩年前沙蘭河山洪的教訓,現在這裡已經把防范山洪災害作為防汛部門汛期的重點,這其中防山洪預案的編制是重中之重。
寧安縣水務局防汛抗旱辦公室的郭成說,2005年開始,他們編制新的防山洪預案時更加注重可操作性,例如沙蘭鎮王家村,如果1小時內降雨量超過25毫米,村防汛指揮就會指揮大家按預案轉移到安全地帶。村長向記者展示了角落裡一個半米多高的帶搖把的機器: 『這個報警器不用電,來水時手搖就可以,聲音老大了』
在組織安排上,寧安縣的每個村都配備了『4員』:指揮員、雨情觀測員、水情觀測員和預警員。沙蘭鎮鎮長劉偉說,,去年7月31日,沙蘭河下了一次暴雨,當河水還有80公分就要出槽時,沿河各村村民已經按預案全部安全撤離。可以說,暴雨驗證了預案的可行性。
防范山洪亟待治本之策
重新踏訪兩年前曾經狂暴肆虐的沙蘭河,眼前的沙蘭河已接近千涸。村民說:『這是一條忙牛河。平時是乾的,下大雨就出槽。』而忙牛河的形成往往源自植被破壞。在沙蘭河沿岸采訪,汽車所經之處,植被不見蹤影,映人眼簾的全是被開墾的耕地。沿途所見,不少巨大的侵蝕溝順著山坡延伸到耕地裡。
多年來,中小河流堤防、維護資金不足一直是各級地方政府和水管部門的心頭之患。很多地方政府在為資金短缺、工程措施不力而發愁時往往忽略了生物護坡這一長效治本之策。在海林縣采訪時,郭合君給我們展示了生物護坡的成果。密江河是牡丹江的一條支流。十年前開始,密江河流經的新安鄉共濟村村民開始沿河岸插柳,如今這一江段沿岸已經綠樹成蔭,江水上岸出槽的情況再未發生過。
除了彎度較大的河流需要以工程措施來保護外,在一些平緩的河流沿岸植柳樹護坡是國際上普遍認可的做法。,采取生物措施,不僅護坡效果好、成本低廉,同時水體在與土壤的交換過程中會達到自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