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蘭許
教授,哈爾濱商業大學德強商務學院院長,原黑龍江大學黨委書記、校長。
李慶章
農學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東北農業大學校長。 井洋 攝
楊彬
黑龍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除署名外均為蔣國紅 攝
東北網6月25日電 從30年前的29:1,到今年的錄取率超過80%,對大多數渴望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學子,大學已不再是遙不可及的『象牙之塔』。
社會對大學生的認知,也從『臥虎藏龍』,轉化為『滿城盡帶黃金甲』。邁入大眾化門檻的中國高等教育,正在進入一個『喜悅』伴著『陣痛』的特殊時期。人們充滿著疑惑,也充滿著憧憬。
中國崛起的車輪正在快速向前,作為中國改革開放拐點的恢復高考,正在成為歷史,而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或許正在以中國走上自主創新的一個起點的方式———向我們走來。
讓更多的人上大學在緩解供需矛盾中尋求教育公平
統計數據顯示,發達國家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的平均水平在1997年即達61.1%,而同期世界平均水平為17.8%。1998年我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僅在9.8%左右。
1999年,當高校擴招的大門豁然敞開之時,許多原本將與大學校園失之交臂的學生,重新點燃了希望。當越來越多的父母為自己的孩子邁進大學門檻喜極而泣之時,沒有人會否認,高考無論給家庭還是個人帶來了更多的機會、更多的夢想。
然而,隨著入學率提高,大學生,這個令人羡慕的光環似乎失去了往日的耀眼。甚至還有人質疑:中國的高等教育是否出現了過度發展的傾向?
李慶章:美國高等教育專家馬丁·特羅上世紀30年代提出了高等教育大眾化理論。把高等教育發展劃為三個階段:毛入學率在15%以下,為英纔(精英)教育階段;毛入學率在15%~50%之間,為大眾化教育階段;在50%以上,為普及教育階段。實現從精英教育階段向大眾化教育階段轉型,美國最早,1947年;日本緊隨其後,上世紀60年代中期;上世紀70年代中期,歐洲緩慢進入這一階段。而我國自1999年高等教育擴招以來,毛入學率年年攀昇,2002年達到15%,去年增至22%,進入國際公認的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盡管我國高等教育的規模已先後超過俄羅斯、印度、美國,居世界第一位,但毛入學率要比發達國家落後近30年。
徐蘭許:《世界高等教育宣言》提出:只要學業合格,人人都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1999年高校擴招的初衷,就是為了更好地實現教育公平。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家長的支付能力達到一定程度,捨得把錢投到孩子受教育上。人們對高等教育的需求與供給之間的矛盾加劇,是高校當時擴招的背景。實現從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的轉變,擴招的積極作用遠大於他的消極作用。
楊彬:高等教育的發展程度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標志。高等教育承擔著為國家培養各類專門人纔的歷史使命。當今世界的競爭表面看是貿易戰,其背後則是科技的競爭,人纔的競爭,而歸根到底是高等教育的競爭。高等教育提高國民素質、儲備科技人纔的職能,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焦點。教育對一國財富的增加具有決定作用。教育與人類的生產活動有聯系,但教育並不是直接的生產活動本身。教育主要是通過提高人的智力水平來促進生產活動的。
李慶章:人力資源的開發所帶來的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已經為歷史所明證,發達國家無不從中受益。現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現代化。大力開發人的能力,是實現現代化的重要條件;而人的能力開發則依賴教育的普及和提高。面對洶湧而來的知識經濟大潮,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需要更多高素質專門人纔,這既是國家利益的需要,也是個人實現全面發展的選擇。
提昇普遍就業能力走出期待與現實的衝突
教育部公布的統計數字顯示,2001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為115萬,2003年第一批擴招本科生進入就業市場後,畢業生人數超過212萬。到2006年,高校畢業生人數增長到413萬。隨之而來的是一個無法回避也不能回避的問題:就業難。
當一個家庭,把大量的甚至是全部的積蓄,和著他們的期望,投向也許是幾代人夢想的大學,換回的竟是一個『畢業即失業』的苦澀的果。希望和現實之間的巨大的落差,究竟是因為什麼?大學生就業難難道真的『都是擴招惹的禍』?
徐蘭許:就業難,是個社會問題,是市場經濟發展階段社會轉型中面臨的問題。不擴招,人到成年也要工作。只不過求職的期望值不同而已。擴招並沒有增多求職人數,實現大眾化高等教育後,人們的就業觀也必須與其相適應。用精英教育的擇業觀來看待大眾化教育時期的現狀,勢必會出現願望與現實之間的反差。隨著教育投資的增加,家長與大學生個人始終對畢業後的就業抱著高期望值,是一種客觀存在。當這種高期望值與現實中的就業崗位或機會存在落差時,大學生就可能陷入難以就業的處境。
李慶章:事實上,小康社會建設和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靠廉價勞動力粗放型經營不可能支橕經濟可持續發展。2002年,我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即使把自學考試、成人教育等全部加上,也僅為15%,而同期韓國為71.69%,菲律賓為29.45%,泰國為31.92%。我國的大學生不是多了,而是還需要增加。目前出現的大學生就業難,只是一種暫時的『假性』現象,是地區性和結構性的。根本原因不在『擴招』,而是傳統的就業觀念、就業制度以及高校部分學科專業與社會實際需求相脫節造成的。
楊彬:教育是給公民提供經濟機會、創造就業機會的重要手段。教育不會直接改變個人命運,『教育創造機會,知識改變命運。』大學教育的核心是提昇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和精神品位,雖不能把所有的學生培養成思想家,但要通過人類精神文化的傳播培養大學生獨立的思考、判斷和選擇能力。國家可以滿足國民受教育的需求,卻不大可能滿足國民通過受教育改變命運的需求;國家辦教育是為了提高國民素質,而一部分受教育者則簡單地視高等教育為謀生手段。大學生過高的職業期待同樣造成了就業難。
重新定位教育目標實現規模與質量的辯證統一
隨著每年幾百萬大學畢業生湧向社會,百人競一崗屢見不鮮,但同時,在一些對創新能力有較高要求的專業技術崗位,一將難求也是事實。高校擴招,作為高等教育走向大眾化的拐點,人們的質疑一直不絕於耳:教育資源像大餅一樣被攤薄後,是否嚴重地影響質量?高等教育入口的門檻降低了,是否帶來教育質量的『縮水』?
『大學之大,非大樓之大,乃大師之大。』人們當然不會忘記清華大學著名校長梅貽琦80多年前的『大師論』。然而發展機遇的歷史偶然,更多的時候並沒有給我們先邁左腳還是先邁右腳的思考和選擇,正如中國改革開放的重點在城市,核心是工業化,而它的起點卻恰恰是在農村。
楊彬:質量是擴招後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這裡既有學生的因素,也有高校自身的問題。應該承認不同基礎的學生,在學習能力和興趣上確實存在差別。有一些被『擴』進來的大學生,抱著混日子的想法,學習效果可想而知,以至大學生質量不合用人單位胃口,無法滿足社會用人需求。擴招後高校普遍面臨師資力量不足的問題。高校既要有『大樓』,還要有『大師』。而一個優秀教師的培養需要一個經驗積累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
李慶章:應當客觀辯證地看待當前我國高等教育規模和質量的矛盾,在現有招生規模和增長速度的前提下,切實把工作重點放到提高教育質量上來。對高校來說,規模擴大既是提昇質量的一項內容,又是一次重要機遇。擴招後,我們注重創新教育理念,改變過去單一的人纔培養模式,捨得投入資金成立十幾個創新基地,鼓勵創新實驗,培養具有創新素質的各類人纔。在專業結構上適時調整,增加乳品工程、水產養殖、農村區域發展、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等新專業20多個。可以說,質量並沒有因擴招而滑坡,反而因更加突出了辦學特色,而受到用人單位、學生、家長的充分認可。
徐蘭許:高等教育大眾化既包含量的增長,又包含著質的變化。高等教育規模逐年擴大,給更多的人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國民的綜合素質提昇了,從這個意義上說,質量是在一定的規模保證之下得以實現的,沒有規模就談不上質量。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階段向大眾化教育階段的轉變,不只是毛入學率的提高,而是與之相適應的高等教育的觀念、功能、學校類型與規模、質量標准、入學與選拔方式、教育內容和學科專業設置、教學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全方位變革。近幾年高等教育的發展,在國家財力投入有限的情況下,通過擴招的拉動,辦學條件、基礎設施、教學理念等軟硬件得到了跨越式發展,都是辦學質量的重要保障。
楊彬:『門檻』降低並不能說明質量下降。規模與質量的矛盾來自人們對高等教育功能的不切實際的認識。一是人的成長和成材渠道是多樣和多元的,通過接受高等教育達到成材的目的,這只是一個途徑,並非唯一;二是高等教育並非萬能,擴招只不過是給更多人提供了機會,給原本在精英化高等教育時代沒有機會的人一個機會。大眾化高等教育時代的教育質量,也不可能把非精英都變成精英。把沒有文化的人變成多少有一點文化的人,把沒有技能的人變成有一點技能的人,把完全依賴父母社會的人變成自食其力的人,把惹是生非的人變成遵紀守法的人。這應是大眾化高等教育的質量目標。
破解結構性矛盾多元質量觀下實行分層教育
市場對產品來說,總是最有發言權的。不論怎樣擴招,總有一些學校一些專業的學生供不應求,而另一部分人,則要在慘烈競爭中一再降低自己的就業定位。在大眾化教育的天空下,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的就業不同程度面臨學歷相對崗位的下移。
也許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第一,但不可能所有的人都成為第一。當高等教育走向大眾化的時候,是不是每一個走進或走出大學校門的人都應該成為精英?答案不言自明。家長們的『聖賢期待』,社會上的『精英要求』,似乎並沒有真正明白大眾化教育的本義。
楊彬:我們的高等教育僅僅在數量上逼近大眾化的水准,但教育本身的結構並沒有發生相應的轉變。例如專業結構,課程結構,培養目標,人纔培養的規格等等,沒有實現與社會需求的接軌。社會需要大量的普通勞動者,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纔,實用型人纔,而我們的學校還是基礎型、理論型、知識型的人纔培養模式。從理論上說,這樣的學生擁有發展的潛力和後勁,但社會暫時不認可,用人單位追求眼前利益,因此職業技術院校的學生往往受到聘用單位的歡迎。因此,一些高等學校也應該向職業教育方向發展。
李慶章:從整個教育體系來說,構建當今社會發展所需要的高層次人纔結構應由大眾化高等教育和精英高等教育共同完成,大眾化教育和精英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兩個輪子,兩者同時並存、並行不悖。形象點說,大眾化高等教育體系本身是塔型結構,精英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是塔之尖頂。它們相互並不排斥,各有不同的功能和任務,互相補充,各有特色,各有定位,各有不同的社會服務對象,構成了高等教育的多樣化格局。沒有廣泛的大眾化教育,無法提高民族的整體素質;沒有高質量的精英教育,國家的管理和科學技術發展便後繼無人。因此,科學合理地定位高等學校類型,實行分層教育,顯得尤為重要。根據高校人纔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三大職能,分為研究型、教學科研型、教學型和應用型不同類型。而應用型(高職高專)應佔50%,履行應用性、技能性人纔培養職能,培養高素質勞動者。
徐蘭許:教育為經濟建設服務,經濟發展多元化、多層次,教育也必然是多元化、多層次。尤其是對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更為重要。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民辦高校是一支不容忽視的力量。擴招後,民辦高教得到了快速發展。全國已有民辦高校和獨立學院600多所,在校生近300萬人。民辦高教已成為我國多元化、多層次教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在國家教育資金嚴重不足的情況下,他們有效吸收了社會資金和社會中的優質教育資源,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幾百萬的人力資源。
溫家寶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說:『讓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學,都能上好學,我們一定能夠實現這個目標。』實現目標,必須面對和解決一個基本矛盾:人民群眾對教育特別是優質教育的強烈需求與教育特別是優質教育資源供給嚴重不足的矛盾。這個基本的矛盾,在高等教育中同樣明顯。不是教育的過剩,而是教育資源和投入的不足。
『先有哈佛,而後有美利堅。』教育於國,其重如斯。『教育的貧窮落後是不能翻身的貧窮落後。』中國有幸,民生有幸。只是教育的發展,還遠遠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