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舊)科技·衛生
搜 索
用青春完成作業 讓理想放飛世界 高考30年之觀念嬗變
2007-06-25 16:16:19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陳淥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老教室,舊桌椅,難掩讀書喜悅。崔寧提供

 

黑龍江大學78級日語系與外教合影。崔寧提供

   2007年高考,7日,高考第一天,在齊齊哈爾市第一中學考點門前,一名家長打傘為孩子遮擋陽光。高考恢復30年後,80後新一代考生在備受家長呵護同時,也面臨市場風雨的嚴峻考驗。郭俊峰 攝

  東北網6月25日電 30年間,國家的命運,和一屆又一屆大學生的命運,相互勾連、相互疊加,某種意義上,我們可以通過對大學生命運與思想觀念變化的解讀,來體會整個國家劃過的軌跡。

  30年來,每逢高考,都有越來越多的學子,帶著憧憬走進考場,然後從那裡出發,走向人生新的舞臺。30年來,高考成就著無數人的夢想和希望,30年來,高考也在改寫著他們的人生軌跡。同時,隨著我們社會生活的深刻的變革,30年來,高考及與之相關的高校專業的設置、學生專業的選擇、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等等也與時代的脈搏一起躍動著,變化著……

  當今天的高校由過去的培養精英到培養大眾人纔時,首先我們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教育是為了人的幸福這一嶄新的教育理念;隨著由最初的『工作找你』到『你找工作』的就業方式的改變,人們對於專業的選擇也少了過去理想主義色彩,而變得現實甚至功利;由此,高校專業的設置也開始圍繞著市場這個指揮棒運行。總之,30年後的高考引發的已不僅僅是一場紙上的戰爭,它正在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甚至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態度。

  讀書觀之變從服從分配到生涯規劃

  顧光耀每天都開著他的金杯面包車,載著他獨家代理的奧米茄陶瓷奔赴在哈爾濱的各個建築或裝修工地。他今天的工作與他20多年前在國防科技大學的『飛行器系統工程』沒有任何聯系。他說,當年是他們這一代人身上都有的理想主義和浪漫主義情結促使他走進了這所他一點都不了解的學校並學了不知道以後會乾什麼的專業。

  顧光耀是齊齊哈爾市第一中學84屆高中畢業生,他學習成績優異是年級的佼佼者。1978年召開的科技大會,讓他們那代孩子從小就都埋下了當科學家的種子,因此在報高考志願時,他看到國防科大是齊齊哈爾地區錄取分數最高的院校,就在第一志願報了它,當年他以高出重點段60多分的成績被錄取。上學以後,他纔知道他學了一個他並不喜歡的專業,4年大學生活單調而乏味,他以應付的態度學習著,畢業後,他的同學全都去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研究機構。他卻回到了齊齊哈爾。當時沒有與他專業對口的單位,他就分到了剛剛進了一臺電腦而又沒人會用的市物資局微機室,負責財務軟件使用並充當電腦打字員。1992年,市場經濟初露端倪,顧光耀主動要求到該系統下屬的金屬材料公司當業務員。1999年,他回到老家常州,把父親的一項專利技術變成了產品,和父親辦了一家小型的化工廠。2004年,他和妻子一起回到了哈爾濱。在道外陶瓷大市場租下了一個櫃臺而後發展成了今天的專賣店。他說,今天的工作帶給他的最大快樂就是他店裡的20多名員工因為他而有了收入。

  無獨有偶,顧光耀的姐姐1977年在老家參加了高考,老師為她報了同濟大學的建築設計專業,畢業後,留在上海一家設計院工作,後來為了照顧父母又回到了常州設計院,20多年來,一直做著那份相同的工作,她說,從小到大,在人生的重要階段,都是服從分配。

  顧光耀和他的姐姐就像他們那一代中的大多數人一樣,對於未來的設計都缺少強烈的主觀意識,從參加高考到對於專業的選擇以及以後對於生活的態度大多是從眾的、順其自然的。采訪中,記者感到,80後的新一代對於未來的態度卻與他們的父母迥然不同,他們的個人生涯規劃意識已非常強烈。

  王丹2003年畢業於哈三中,她當年的高考成績完全可以考上北京的一表大學,而她的父母也非常希望她能讀金融和財會這樣的經濟類專業。但王丹因為一直對廣告策劃非常感興趣,通過查閱資料她發現北京工商大學是我國最早設置該專業的,便執意報考了這所二表學校。四年的大學生活她一直在老師的設計工作室中工作,與同學合作獲得了臺灣廣告『金犢獎』。今年還沒畢業就收到了北京廣告公司的聘書。但她都拒絕了,她開始專心復習英語,參加雅思考試。目前她已被英國一所大學的營銷專業錄取。她對記者說,廣告僅僅是營銷學的一個分支,要想邁上人生更高的階梯,僅有廣告專業知識並不夠,還要培養自己的綜合能力。7月,王丹就要走了,帶著強烈的個人意識和生涯規劃意識,王丹放飛了自己,也放飛了心中的夢想。

  就業觀之變從志願表看時代變遷

  顧光耀和王丹填寫的高考志願,表面看是兩代人對於生活的不同態度———從眾的和自主的。而事實上,它反映的卻是我國改革開放30年來的經濟體制的變遷。顧光耀和他姐姐上大學時,我國還處在典型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畢業時,由國家進行統一分配,從上學的第一天開始就意味著他們將有一份穩固的工作。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期,我國高等教育出現產業化傾向,大學開始實行收費制度,擴大了招生名額,同時取消了畢業分配制度。1999年,我國普通高校招生154萬人,比1998年增加46萬人,增幅高達42.6%。大學擴招從1999年到2006年,短短7年時間,大學招生幾乎呈直線上昇趨勢,每年遞增50萬人左右,今年的考生人數超千萬,普通本專科計劃招生567萬人。擴招使得大學教育從精英化轉為大眾化,大學生『天之驕子』的光環逐漸褪色,成為『芸芸眾生』之一。大學生的就業政策由原來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包分配』變成了畢業生走向人纔市場進行『自主擇業,雙向選擇』。整個人纔市場也已由原來大學生的賣方市場轉變為用人單位的買方市場,用人單位的用人門檻在不斷提高。因此,小小的高考志願表也開始折射出這種變化。

  我省著名的高考報考諮詢、指導教師、哈師大附中郭建民對記者說,現在的大學生恐怕很難想象,77年恢復高考時,哲學是大家競相報考的熱門專業。同時,受陳景潤等科學家影響,數學、物理學等基礎學科也都很吃香。80年代初興起的是『文史熱』。而到了80年代後期,這種基本風向就發生了變化。1988年,我省高考生填報志願出現了『醫學熱』、『建築熱』,和『經濟、法律專業熱』,一直都是在『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思想指導下而熱門的理工科院校和相關專業,受到了突如其來的冷落。1988年黑龍江省考生中竟有6156人在第一表的第一志願上填寫了醫學院校。以往的哈工大、原哈船舶工程學院等名牌高校,當年報考的學生明顯減少。到了90年代,隨著外貿體制改革,國際貿易、國際關系等專業被看作皇冠上的明珠,錄取分數屢創新高。90年代後期至今,風頭最勁的專業變成了網絡與計算機,時至今日仍然如此。

  教育觀之變讓教育更貼近市場貼近人性

  在『專業決定就業』的今天,考生在填報高考志願時,首先考慮的已不是興趣和愛好,人生的理想蒙上了現實和功利色彩。因此,高校招生專業也出現了『冷熱』不均,這就要求高校專業的設置要離學生的需求、就業市場的需求更近。

  最早經歷陣痛的,往往也是最早覺醒的。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哈爾濱師范大學應用技術學院2007年畢業生就業率已達到90%以上,近幾年,他們一直保持這一就業水平。該校在經歷了曾經的繁華、沒有考生報名的失落後,終於走出了一條適合自己的辦學之路。

  據校長黃英介紹,該校前身是黑龍江省物資學校,直至90年代初期,學校也只有物資計劃統計和財會等2-3個專業。在計劃經濟時期,學生畢業後全部分配到各地市縣的物資局及所屬的8大公司。當年物資系統是人們向往的熱門單位,所以該校也成為當時專科裡的熱門學校。1994年以後計劃經濟開始向市場經濟轉軌,物資系統經濟狀況全面下滑,學生就業形勢非常嚴峻,學校一度考生斷檔。要生存他們只能適應市場需要探索辦學方向,因此1995年起該校陸續開設了會計電算化專業、市場營銷、文秘、計算機應用、旅游管理、商務英語和物流管理等專業,力求與就業市場對接,使大多數學生畢業即就業。

  在我國高校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化過程中,開設的專業也隨市場需求經歷了一個由少到多、由粗到細的發展過程。據省教育廳高教處副處長徐穎琪介紹,目前,我國現有249種專業目錄,2400多個專業方向。而我省現有普通高等學校25所,開設本科專業209種,本科專業點數達924個,其中新辦本科專業數量已達513個,佔本科專業總數的55.5%。從設置專業看,我省高等教育學科專業科類變化越來越貼近社會需求,本、專科層次結構的變化開始趨向合理。教育部門還將根據有關專業的學生就業情況及市場需求的結構變化,對專業設置進行動態管理,一些就業前景較差的專業,將被要求停止招生或限制招生規模。

  30年來每年夏天高考依然,但人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已發生巨變。

  今天的孩子需要的教育不再象他們的父輩一樣,僅僅是知識的灌輸。哈師大附中校長沙洪澤提出:『教育是為了人的幸福』這一新的教育理念。他說,高考在給中國人帶來理性頭腦和科學的思維方式時,也帶來教育觀上的某些畸變。教育的目的漸漸變成了應試水平的高低,而不是培養健全的人格、文明的生活方式、適應生存的心智。於是,各類學校批量制造著『有知識無文明』、『能彈鋼琴不懂音樂』、『重個人成功而不講社會責任』的人。因此,今天的基礎教育工作者要意識到,今天的教育要對人的生命給以全面的關照和提昇,關照學生個性發展的要求,也要滋養其社會幸福的情感。教育所能做的和應該做的,就是要養成能為學生終身帶來幸福的幸福觀、幸福品質與幸福能力。

  我們期待著這名教育管理者的教育理想能夠實現。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