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29日電(記者 高長利) 近年來,我省中小企業、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步伐不斷加快,呈現出質量、速度、效益協調發展的良好態勢。中小企業、非公有制經濟已經從有益的、必要的補充經濟,發展成為全省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力量。
2002年以來,中小企業、非公有制制經濟各項主要經濟指標的增幅,均超過全省經濟的平均增速,成為全省新的經濟增長點。到2006年末,全省非公有制經濟實現增加值2340億元,比上年增長20.1%,佔全省經濟總量的37.6%。在縣域經濟中,全省一半以上的縣(市、區)非公有制經濟佔經濟總量的份額超過50%。規模以上非公有制工業企業達到1906戶,佔全省總數的65.2%。年營業收入超億元的非公有制企業達到200戶。
中小企業、非公有制經濟成為擴大社會就業的主渠道。近年來,中小企業、非公有制經濟有效解決了下崗失業職工和城鎮新增就業人員的就業問題,還吸納了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平均每年提供了70%以上的新增就業崗位。2006年,非公有制經濟實現新增就業崗位60萬個,佔全省的84.7%。
近年來,一批非公有制企業通過兼並、聯合、參股、嫁接、租賃合作等形式,積極參與國有、集體企業改革,成為推動經濟體制改革和結構調整的生力軍。在『六大基地』建設中,中小企業、非公有制企業積極配套,開發新產品。在制藥行業中,非公有制企業佔企業總數的70%。在林木加工業中,非公有制企業加工量佔加工總量的60%。
中小企業、非公有制經濟成為外向型經濟的重要增長點。近年來,以中小企業為主體的非公有制經濟迅速發展,佔全省進出口總額的比重逐年上昇。2006年,非公有制經濟實現進出口總額85.3億美元,佔全省進出口總額的66.4%。牡丹江、黑河、東寧等地依托對俄口岸優勢,非公有制外向型經濟以倍數增長,迅速發展成為當地經濟的重要支柱。
中小企業、非公有制經濟成為推進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近年來,全省中小企業、非公有制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科技進步水平明顯提高。五年來,150戶企業設立了研發機構,開發新產品1000餘種,推廣應用新技術500餘項。近千戶企業實施了國際質量管理體系標准,100多個產品獲省名牌產品。目前,全省約有50%的發明專利、60%以上的新產品開發是由中小企業、非公有制企業完成的。
中小企業、非公有制經濟成為產業集群發展的推動力量。全省中小企業、非公有制經濟在產業布局上開始向以專業化、規模經營為特征的產業集群發展,呈現出優勢特色園區帶動產業集群方向發展的新格局。2006年,全省80個省級中小企業工業園區進區企業已達5141戶,完成基礎設施投資290.1億元,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安置下崗職工接近23.5萬人。已初步形成特色產業集群56個,集群內企業達4256戶,年銷售收入規模達219.8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