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牡丹江發展循環經濟拉長增值鏈條 綜合生態環境明顯改觀
2007-07-06 10:15:18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於林波 徐大勇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日前,工業廢渣煤灰回收制作防凍融實心磚生產線在牡丹江市正式投入生產,每條生產線年消耗煤灰等工業廢渣80多萬噸。張春祥 徐大勇 攝

  東北網7月6日電 劉國強老人家住牡丹江市大慶路,過去每逢深冬初春季節出門都要戴上厚厚的口罩:附近一家化工企業排放的廢氣讓他實在難以忍受,而如今那家企業排污的大煙囪不見了。

  企業的第二生產線

  牡丹江國家級循環經濟試點園區佔地面積23平方公裡,園區內現有工業企業108戶,其中重點骨乾企業36戶。

  建設初期,牡丹江市聘請清華大學專家制定了園區循環經濟發展規劃,委托美國PA諮詢公司對園區循環經濟發展進行了總體策劃,並建立了園區循環經濟實驗中心,開展產學研聯合,該市以造紙、石化等高能耗企業為重點,強化園區內企業技術改造力度,成為全國最先試點的地區。

  與此同時,該市積極推進工業廢棄物回收利用。牡丹江碳化硼公司過去每年都要排放煙塵廢水1000多噸,去年新上了廢物回收系統,不僅將煙塵排放量減少了90%以上,而且通過廢物利用二次提取原料年純增效益200多萬元。公司機電總監李海力說,廢棄資源的循環利用已成為企業的第二條生產線。

  據統計,近三年來園區地區生產總值、工業增加值、財政收入等年均增長13.4%、17%和19.6%,而煤炭、電力、水等能源資源消耗量卻逐年下降,園區內各企業廢水、廢氣、廢渣的綜合利用率分別達到63%、35%和65%,資源能源得到合理高效利用。

  五大主導產業構建循環經濟發展格局

  著眼於可持續發展,牡丹江市努力把企業之間的『小循環』提昇到產業之間的『大循環』。依據自身的資源優勢,以推進煤化工產業鏈、造紙產業鏈、無機硅材料產業鏈、工業廢渣資源化產業鏈、農林副產品深加工產業鏈五大主導產業鏈建設為重點,加速構建產業高度集聚、相互匹配、循環增值的園區發展格局。

  利用充足的電力和煤化工資源,牡丹江組建了東北化工、東北高新等企業,初步形成了樹脂和燒鹼『雙5萬噸』、醋酸乙烯1.5萬噸的生產能力;利用燒鹼延續生產普通草酸、草酸二乙酯、精制草酸、高純度草酸等高附加值產品,並且衍生出聚乙烯、聚醋酸乙烯和乙烯共聚樹脂等系列產品。以鑫達硅業12萬噸工業硅、東北高新樹脂燒鹼產出的300多萬立方米尾氣(氯氣氰氣)作原料,引進上海工投集團,建設了年生產3000噸多晶硅的工業大項目,同時向高品質多晶硅、單晶硅片、太陽能電池等電子產業原料發展,利用其副產品四氯化硅可年產高純白碳黑6000噸,作為輪胎的重要原料與佳通集團配套,廢棄煙塵回收成為納米級微硅粉,實現副產品增值。

  牡丹江市長李耀新介紹,構建循環型城市已成為牡丹江的發展方向,力爭到2010年循環經濟園區經濟總量翻兩番、利稅翻三番,跨入國家循環經濟城市行列。

  大氣優良天數達到313天

  在循環經濟園區建設中,牡丹江市恪守著一條原則:高能耗、高污染項目堅決不引,破壞資源能源的項目堅決不批,對高起點、高環保、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吃配、高關聯度的項目優先批辦手續進區。

  與此同時,他們綜合國家環保模范城、衛生城和山水園林城『三城同創』,加大園區環境綜合整治力度。園區內牡丹江第二發電廠投資5.6億元對4臺供熱主鍋爐實施改造,年削減煙塵排放量3240噸;通過引熱入市,取締市區小鍋爐並網面積670萬平方米,減少煙塵排放4300噸。

  去年,牡丹江市大氣優良天數達到了313天,實現了歷史性突破。他們對園區內1700戶棚戶居民實施有償搬遷,園區綜合環境實施統一規劃,集中建設,並加大金龍溪等水域的環境治理力度,全面推進園區綠化、美化和垃圾標准化處理,實現了園區綜合環境的潔、淨、美、暢。目前,牡丹江已被列入全國18個清潔能源行動試點市。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