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18日電 不久前,記者來到了牡丹江雙合中俄果蔬市場,一進大門,到處是菜農忙碌的身影。菜販老於告訴記者,每天一到這時,來自各地的滿載各種蔬菜的卡車便陸續從四面八方湧到蔬菜批發市場。他們的生活不分白天黑夜,經常是半夜裝車,然後一大早這裡的蔬菜就要『奔赴』綏芬河,紛紛『飛入俄羅斯尋常百姓家』了。
據老於講,這裡的水果蔬菜以前都是內銷,自從1993年對俄邊貿紅火,纔開始對俄出口果蔬,現在市場中的果蔬六七成出口俄羅斯。記者隨即走訪了幾位菜商,他們說,這邊蔬菜一般都是從山東、河北等地運送來的,被稱為『地三鮮』的馬鈴薯、元蔥、胡蘿卜,在俄羅斯很受寵。記者還注意到,在雙合市場,至少有100多家菜庫和100多家果庫,長期『駐紮』在此。
然而,由於倉儲能力受限,一些菜商開始在市場外開闢新陣地。周殿生,乾了9年的對俄貿易,主要出口的就是胡蘿卜。來到位於牡丹江的周殿生倉庫,兩臺洗胡蘿卜機械不停地翻轉,他說:『現在俄羅斯對胡蘿卜帶土檢測的非常嚴格,因此,出口前必須進行清洗處理。』記者問:『這麼大量的胡蘿卜都是從哪進的呀?』周殿生說:『哪的都有,山東、河北、遼寧、吉林,也有當地的。』記者又問道:』『一天能洗多少呀?利潤咋樣?』周殿生笑笑說:『一天能洗二三十噸。牡丹江有20多個貨主常年到我這取貨,我是給他們組織貨源的,屬於「下線」,他們是出口企業,一年呢,從我這出口的胡蘿卜就有三百多萬公斤。』至於利潤,一斤能有二、三分的利,有時還賠錢,最便宜的時候一斤纔0.15元。不過周殿生也很高興,他的胡蘿卜有自己的商標,出口企業信得過他,而且他還僱了10多個工人,也算對社會有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