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23日電 凡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的,其代表性傳承人,沒有固定工作和經濟來源的給發『補助』,有固定工作的給予酌情資助,不按照規定執行的,將追究該項目保護單位和項目負責人的責任。這是記者日前從省文化廳有關部門獲悉的針對『非遺』傳承人的利好消息,表明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保護工作進入實質階段。
記者了解,目前國家已經對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遺』名錄、也是我省首批『非遺』名錄的鄂倫春族摩蘇昆、達斡爾族烏欽、達斡爾族魯日格勒舞、赫哲族魚皮制作技藝等進行專項撥付資助。對於國家未撥付補助資金的國家級名錄,省文化廳決定從省『非遺』保護工作專項資金中撥付一定數額來啟動保護工作。
近年來,省文化廳以積極搶救、仔細挖掘和重點保護省內現存非物質文化資源為出發點,對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開展重點調研,建立健全省及各地市工作組織機構,建立省級專家委員會,制定保護辦法,努力籌措保護專項資金,舉辦全省專業工作人員培訓班等等。今年3月,隨著《滿族薩滿神話》等57項首批省級『非遺』名錄的誕生,標志著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大體框架基本建成。首批『非遺』名錄的代表性傳承人也在基層推薦及專家評審後誕生,近期將在全省公示。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關鍵就是保護傳承人。專家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十分脆弱的,往往是『人死藝亡』。目前以口傳心授傳承的傳統文化形式,受語言、環境、技藝、資源等的限制,傳承人正急速減少。像國家及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曲藝類中的達斡爾族烏欽、赫哲族伊瑪堪、鄂倫春族摩蘇昆等非常珍貴。可現在的傳承人都已是耄耋之年,而年輕人中能說本族語言的人已經十分稀少,『非遺』傳承人匱乏現狀令人擔懮。傳承人保護工作制度化、法制化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