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農機合作社讓1.6萬農民離土創收 去年人均增收4000多元
2007-07-24 13:45:55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穆巍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7月24日電 在不改變土地承包權和收益權的基礎上,農民以自家『土地經營權』入股農機合作社,由合作社借助大型農業機械實現土地集約經營,不僅使土地收益最大化,還促進了農民離土創收。據統計,去年一年全市共有30萬畝土地實現了由農機社承包、機械化耕作,1.6萬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人均增收4000多元。

  記者日前在哈市最早的一批農機作業合作社———呼蘭區大用鎮沈八村農機合作社裡看到,十幾臺大中型農用機械整齊地排放著,其中不乏大馬力拖拉機、聯合收割機、噴藥機和播種機等。據村乾部介紹,今年春耕期間,沈八村不少村民『撇下』自家土地到城裡『淘金』。能夠在農活最忙的時節分身,原來是村裡的農機作業合作社有償承包了農民家的耕地。這一轉包,可謂一舉三得:農民可以安心進城打工賺錢而不必擔心自家土地荒蕪;轉包自家耕地又可『不勞而獲』;農機合作社由於集約化生產使土地收益達到最大化。

  4年前,利用國家全額投入的500萬元,哈爾濱市組建了5家農機作業合作社。農機社以村為單位,兩萬畝土地為一個作業區,采用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的企業化管理方式進行運營,村民用田地或現金入股,社員年終按參股比例分紅。由於農機社配備了大中型農業機械,有效解決了家庭聯產承包制以來哈爾濱市耕地沒有深耕的問題,實現了從整地、播種到收獲等環節農機連片作業。

  沈八村共有耕地兩萬畝,自農機合作社經營土地後,隨著機械化程度的提高,土地由一家一戶經營變為連片規模經營。目前已有1萬多畝耕地實現了集約化經營,越來越多的農民從田間勞作中解放出來,進城務工或發展第三產業。去年沈八村有200多人將耕地倒包給農機社後進城打工或反聘回農機社,人均增收6500元。

  記者日前從市農機局獲悉,今年全市又新增了48個農機作業合作社,使農機社總數達到80個。由於加入農機社受益頗豐,農民自籌資金踴躍。據了解,今年農民平均出資比例達到45%,省市投入資金佔55%。

責任編輯:強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