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25日電 23日晚,規劃部門對省博物館正門兩側違法扒出的采光井進行了現場執法。24日晨,記者看到這兩處采光井已經被填埋,至記者截稿時,省博物館正在就如何恢復原樣制訂方案。
省博物館管理者的不智之舉似乎已經有了結論,但圍觀市民卻並不買賬,他們說,只要不是水泥澆灌回填,這兩個采光井可能還會被打開,像其他部位的門市一樣形成事實。記者了解到,省博物館整座建築的臨街部位,分別被租給了16個商家經營,開了18個門。除紅軍街一側有以前私挖的4個采光井外,其他方向還有1個,並且裡面都形成了半地下門市。按照規劃部門對保護建築的要求,這是絕對不允許的,但並沒有人管理。
館方與商家攻守同盟
在省博物館半地下牆體處私挖的兩處采光井,連接的是館方以前開辦的海洋世界。這個總面積1500平方米的海洋世界,曾吸引了不少市民和孩子前來參觀。記者了解到,前不久有商家找到館方,求租這一區域600平方米展區開商鋪,權衡每年100多萬元的租金和海洋世界的入不敷出,館方與商家簽下了租賃協議。
從20日開始,在省博物館相關領導的默許下,商家開始在夜晚悄悄施工,三個晚上就挖出了兩個采光井。記者曾詢問了省博物館的一些工作人員,就連他們對此事也是一無所知。有人透露,館方曾與施工商家達成攻守同盟:遇有檢查就說要給老樓開闢防火通道。這個通道原本計劃開一條,而商家為了廣開門臉,卻多開了一處采光井,由此也引起了市民和管理部門的關注。
保護建築外牆屢變臉
從紅軍街方向到滿洲裡街方向,省博物館建築的門臉全被外租給了商家。對此館長鄭秀山的解釋是:省博物館之所以將一些場地租給商家,主要原因就是因為經費不足,要靠租場地掙些錢。
據他介紹,靠國家財政撥款和門票收入,根本不能維持博物館的正常運轉,目前省博物館連征集文物、舉辦展覽的經費都沒有。上級文化管理部門對此問題的態度是:按照國家相關規定,屬於對外公共文化場所范疇的所有場館均不允許挪作他用。但這指的是主要功能區,其附屬設施沒有硬性規定,原則上不鼓勵挪作他用,但也沒有禁止。
這些成了省博物館搞與文化無關產業的理由,這座一類保護建築的外牆體也逐年變成了大花臉:十幾家外租商戶都唯恐自家的牌匾不顯著,『xx鍾表眼鏡』、『xx金店』等牌匾和廣告佔據了樓體外的大部分空間。『每年交幾十萬元的租金,還不能掛牌匾了?』業戶們這樣說。記者了解到,今年4月哈市發出《關於開展市區內重點街路區域牌匾、戶外廣告設施清理整頓工作有關事宜的通告》後,這些設置在保護建築上的戶外廣告,並沒有進行整理。
記者從哈市規劃部門了解到,省博物館這樣具有重大歷史價值的一類保護建築,根本就不允許有任何形式的場所租賃經營行為,改變建築結構的舉動更是嚴重違法,應由房產監察部門予以嚴懲。規劃部門此次對省博物館的執法,主要是按保護建築保護條例履行程序。
政協委員提保護建議
『一些存在於保護建築內的文化單位,的確存在著資金缺口等問題,這也直接導致了他們視法規於不顧,不惜破壞保護建築謀利。』某管理機關一位工作人員這樣說。記者了解到,省博物館私改采光井一事,也未經消防部門的批准,相反,倒是給其出租的不少門市下達了隱患整改通知書。按照現在的行業標准,保護建築本就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根本就承擔不了商業功能。
在政協哈爾濱市十屆四次會議上,政協委員潘洋就提交了一份《老建築誰來保護》的提案,呼吁有關部門要加強對老建築的保護。他說,很多保護建築改變用途後風格慘遭破壞,繁華街區的保護建築被商業廣告牌匾包圍,有關部門應該重視對城市文化、歷史的保護,而不應一味追求眼前的經濟利益。政協委員李維明也提出,應針對擅自改變保護建築構造和功能等問題,重新制訂和完善地方法規。
這些年省博物館私挖采光井開門市的事,已經出現多次,管理也多是先緊後松,甚至最後默認。一類保護建築,離真正意義上的保護究竟還會有多遠呢?
小資料
省博物館建築面積7000多平方米,主體建築是1904年修建的一幢古典俄羅斯式樓房。據國家文物局公布的資料顯示,省博物館是中國省級綜合性博物館。1922年俄國人組織的東省文物研究會,就附設了博物館。1931年日本人在這裡先後建立三個研究院,1937年改為新京大陸科學院哈爾濱分院博物館。1945年起由蘇聯政府代管,改稱哈爾濱地方志博物館,次年又改名中長鐵路哈爾濱工業大學運輸經濟陳列所。1950年再更名為哈爾濱工業大學科學研究所,1951年改稱松江省科學博物館,1954年定名為黑龍江省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