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26日電 26日,記者來到位於祖國北陲——漠河縣漠河鄉北紅村小學,看到一位身著軍裝、高大魁梧的解放軍戰士正在給孩子們上課,他就是駐漠河邊防某部戰士宋洪舉。入伍兩年來,宋洪舉主動要求到偏遠閉塞的山村小學義務支教,一條將近3公裡的山路,他來來回回走過上千遍。2007年2月,他被大興安嶺地區評為『感動興安十大傑出人物』。
貧窮:他堅定了義務執教的決心
宋紅舉老家在內蒙古赤峰市的一個貧窮的山村,貧窮就像一只無法掙脫的影子,形影不離地跟隨著他。
2005年,宋洪舉真的如願以償地拿到了江西南昌理工學院的入學通知書,但面對1萬多元昂貴的學費,宋紅舉無奈中選擇了放棄。2005年12月,宋洪舉入伍來到了祖國北部邊陲,一個比他老家更窮的山村。當宋紅舉看到這個山村學校時,心裡漾起一種別樣的情緒。一個義務支教的念頭在宋洪舉的腦海裡埋下了種子。於是他就把自己的義務支教的想法向連隊指導員和盤托出,經部隊黨委協調地方部門,特批宋洪舉為北紅村小學教師。
責任:他挑起教書育人的重擔
宋洪舉擔任北紅村小學的思想品德、英語、體育和音樂課。由於連隊沒有長電,宋洪舉就用自己的津貼費買來蠟燭,給學生批作業。大興安嶺的冬天向來就有『月芽尖嘴,凍死小鬼』之說,數九寒天,氣溫降到零下40多度。每次到了學校,他的眉須、帽檐掛滿了白霜。有時刮起寒風,打得人睜不開眼,趕到教室,臉都凍得失去了知覺。
宋洪舉總共帶了24個學生,最大的14歲,最小的只有7歲。二年級學生劉穎建,性格內向,接受能力非常慢,同樣學50個英語單詞,別人能記住40個,他只能記住4、5個。沈重的自卑心理讓劉穎建更加自閉和孤獨。每天下課後,宋洪舉都要把劉穎建叫到辦公室單獨為他補課。在宋洪舉的精心培育下,劉穎建逐漸找回了自信,對學習越來越有興趣。二年級期末考試,他的英語得了94分。判完劉穎建的考卷,宋洪舉欣慰地笑了。
『教書更要育人。』這是宋洪舉寫在日記裡的一句話,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思想品德課,他教育學生要守紀律、懂禮貌;音樂課,他教學生唱『八榮八恥』歌;體育課,他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品格;休息日,他帶領學生到孤寡老人家裡做好事。宋洪舉就是這樣一點一滴培養學生的高尚情操。一位村乾部說:『自從學校開了思想品德課,孩子們變了,自私自利的少了,樂於助人的多了。』
愛心:他贏得孩子們的真情回報
對學生深深的愛,緣於對教書育人的崇尚。去年4月的一天,宋洪舉正在教研室備課,突然一名男子闖了進來:『宋老師,我是單麗艷的父親,我想讓單麗艷退學,家裡太困難了。』還有不讓女兒上學的父親?『不行!』宋洪舉堅定地說:『她是個非常優秀的學生。沒有學費我可以替她交,學習用品我可以給她買,讓她退學等於毀了她的前程!』看著態度強硬的宋洪舉,單麗艷的父親不吱聲了。單麗艷的父親走後,宋洪舉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學生們真窮呀,窮得連書包都買不起,上學只好提著一只方便袋。全校24個學生,共用一本英語教材。有的學生作業本正面寫完了反面寫,反面寫完了再練毛筆字,直把本子揉得稀爛。看著和自己童年一樣艱苦的孩子,宋洪舉的心中昇起絲絲的苦澀。
去年老兵復員前,宋洪舉看到老兵打包的時候,把一本本沒有用完的舊筆記全都當作垃圾扔掉了,心裡覺著太可惜了。於是,他把這些本子從垃圾堆裡找回來,把沒用過的空頁撕下來,裝訂成各式各樣的小本子,然後帶到學校送給家庭困難的孩子。接過本子,孩子們像得到寶貝一樣摸了又摸,看著孩子們喜出望外的神情,宋洪舉的心裡真不是滋味。宋洪舉的津貼費每月430元,每月他都拿出一份給學生買學習用具。兩年來,給孩子買了多少學習用具。哪個孩子缺鉛筆,哪個孩子沒有本子,哪個孩子丟了橡皮,宋洪舉都會慷慨解囊。錢雖不多,但表達的卻是『兵』老師的一片真心。
宋洪舉的真心付出,贏得孩子們的真情回報。去年教師節那天宋洪舉收到了孩子們自己動手做的賀卡。這些賀卡都是用玉米、毛線、樹皮、小麥、各種書的封皮做成的,看上去雖然有些粗糙和土氣,但那是孩子們對宋老師的真誠祝福。『宋老師,您辛苦了!』、『宋老師,我愛你——』、『宋老師,祝您天天快樂!』……讀著孩子們真誠的祝福,宋洪舉的眼睛濕潤了。2006年,宋洪舉被漠河縣教委表彰為『優秀教師』,他也是縣裡表彰的唯一不是正式教師的優秀教師。2007年2月,宋洪舉被評為『2007感動興安十大傑出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