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乾旱已開始光顧三江平原 非傳統旱區為何旱情頻發
2007-07-27 09:03:53 來源:東北網  作者:孫夢子 馮建維 賈紅路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7月27日電 三江平原一直以氣候濕潤、水草豐美而聞名。但從2000年至今,這裡幾乎每年都會發生程度不等的旱情,今年的旱情更是歷史未有。

  『作為非傳統旱區,近年來,乾旱已開始越來越頻繁的光顧三江平原,這樣的現象應該引起我們的警覺。』近日,鶴崗市一位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這樣說。

  從5月份至今,由於大部分地區近兩個月沒有出現有效降雨,三江平原發生嚴重旱災。作為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三江平原一直以氣候濕潤、水草豐美而聞名。然而近年來,這裡的旱象卻呈現出愈演愈烈的態勢,從2000年至今,幾乎每年都會發生程度不等的旱情,今年的旱情更是歷史未有。

  非傳統旱區為何近年來旱情頻發?采訪中,相關人士提出了各自的觀點。

  氣候變化導致乾旱多發

  根據省氣候中心的統計,從2000年以來,除2002年外,我省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旱情發生,其中2003年發生的春夏連旱為歷史極端情況,2004年初夏旱為歷史極值,2006年後春乾旱達到極值。從空間分布來看,通常表現為西旱東澇。松嫩平原是春旱多發地區,其次是三江平原地區。而從夏旱的發生情況看,則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都具有一致性的特點,其中發生頻率最多的地區集中在松嫩平原北部和三江平原南部。本世紀以來,春季和夏季乾旱存在上昇趨勢,西部地區春季連初夏旱情況較多,而三江平原目前則進入了伏旱多發期。

  『由此不難看出,三江平原旱災頻發,氣候變化是一個重要原因。』省氣候中心主任宋麗華告訴記者。

  傳統農作物耐旱能力不強

  在一向偏澇的三江平原地區,普遍流行的一個觀點是『小旱大豐收,大旱小豐收,不旱不豐收。』在這樣的傳統觀念主導下,不少人對抗旱措施並不在意。而今年的大旱則使人們深刻認識到做好抗旱的重要性。

  在旱情嚴重的依蘭縣,水務局總工程師趙鐵根帶記者參觀了兩塊長勢不同的玉米地:同樣是近兩個月沒有有效降雨,一片地裡的玉米不足一米高,半數葉片已經枯萎;而另一塊地裡的玉米個頭高出不少,葉片也僅僅枯萎了兩三片。趙鐵根說,現在看來,凡是去年秋天經過深翻的地塊今年的抗旱性都要好很多。

  秋季深松整地,打破耕地犁底層,使土地能夠有效接納秋冬降水,蓄水保?,可以有效提高農作物的抗旱性。據農業專家統計,耕作層每增加一厘米,每公頃土地就能多蓄水40噸,可以延長抗旱10多天,相當於給農作物建立了一個土壤水庫。

  此外,標准化作業也是提高農作物耐旱性的一個有效手段。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很多歸屬農場的地塊作物長勢相對較好,當地水務部門的同志告訴記者,這是因為農場標准化作業程度高,所以作物的耐旱性也相對較高。

  生態環境改變出現沙漠化趨勢

  在分析三江平原乾旱原因時,很多業內人士提出,生態環境的改變,也造成當地氣候日漸乾旱。趙鐵根告訴記者,很具有說服力的一個現象是,與依蘭縣相鄰的方正縣今年旱情就不是很嚴重,這與方正縣森林面積大,小氣候條件較好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

  由於一味注重增加糧食產量,近幾十年來,三江平原的原始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很多本來不該開墾的地方都被砍了樹,種上莊稼,一些耕地甚至都開到了山尖上。據查,三江平原土地沙漠化情況已不容樂觀。目前僅墾區三江平原地區易沙化土壤已經達到20萬公頃,其中不同程度沙化的土地為5萬公頃,嚴重沙化的達到2萬公頃。科研人員預計,如果目前的現狀不能有效控制,那麼15年後,整個三江平原將會全面沙化。

責任編輯:張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