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楊靖宇:密林雪原寫忠魂
2007-07-29 06:23:39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晨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7月29日電    他曾經率領抗日隊伍馳騁於東北廣闊的土地上;他曾經沈重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軍,有利地配合了全國抗日救國運動;他也為了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獻出了自己年輕而寶貴的生命……他就是身經百戰的抗日民族英雄楊靖宇。

  從1925年加入到革命隊伍到1940年壯烈犧牲,楊靖宇用短短15年的時間抒寫了不朽詩篇,他用自己的熱血澆鑄的一座巍峨的豐碑,永遠豎立在祖國人民心中。值此紀念建軍80周年之際,讓我們再次翻開歷史,踏著英雄的足跡,去追尋那可歌可泣的往昔歲月。

   少年懷壯志

  1905年,楊靖宇出生在河南省確山縣李灣村一個勤勞朴實的農民家裡。楊靖宇幼時在村裡私塾讀書時很用功,從來不和同學打鬧,只喜愛聽英雄故事。每到晚上,老人嘮起太平軍的故事時,他便蹲在一旁不聲不響地聽,太平軍艱苦征戰、寧死不屈的高尚品質,深深地感染著楊靖宇。

  1919年,『五四』愛國運動席卷全國,年僅14歲的楊靖宇投身於火熱的斗爭之中,跟隨進步教師到街頭去宣傳,和同學們一起張貼標語,到火車站查封日貨。

  1923年9月,楊靖宇考入河南省第一工業學校。由於他深知舊社會的黑暗,所以積極追求真理。不久,他加入了北京李大釗創辦的馬克思學說研究會。1927年春,楊靖宇被選為確山縣農民協會會長。4月4日,在黨的指揮下,楊靖宇參與領導了震驚中外的『確山暴動』,組織了數萬農民武裝圍攻確山縣城,經過4天的激戰,佔領了縣城,打垮了北洋軍閥第八軍的一個旅,活捉了縣執事王少渠,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全國第一個縣級人民政權——確山縣臨時治安委員會,楊靖宇被選為常務委員,擔任主席(代行縣長職權)。6月,楊靖宇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聲威震敵膽

  1933年1月,楊靖宇擔任南滿游擊隊政治委員。此時,日本帝國主義為了鞏固在東北的殖民統治,一面加速強化地方行政管理,一面展開大規模軍事行動,企圖一舉剿滅抗日武裝。而義勇軍的上層領導人,在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影響下,有的逃跑了,有的投敵了,只有楊靖宇領導的抗日隊伍,在磐石、伊通、雙陽等地開展了積極的抗日游擊活動。在3個月的時間裡,連續粉碎了日軍的四次『大討伐』,狠狠地打擊了敵人的氣焰,發展壯大了游擊隊。

  1935年3月,楊靖宇率領部隊揮師向南,開闢了清原、新賓等游擊區,並用俘獲的軍馬編成一支騎兵隊,馳騁於南滿平原,重創日軍守備隊。當日軍倉促湊集兵力趕來『討伐』時,騎兵隊又改成步兵隊,繞到鴨綠江右岸的臨江、集安一帶活動,使日軍顧此失彼,無可奈何。

  1936年10月,日軍集結了偽軍的大部分精銳部隊,近兩萬人浩浩蕩蕩地向南滿地區開進。此時,楊靖宇指揮的部隊只有1000餘人。得知敵人的部署以後,楊靖宇立刻把隊伍分散成小股,進入深山密林裡,伺機給敵人以重創。敵騎兵進山十分不方便,到處尋不到抗聯主力,反倒時常遭到抗聯小股部隊的襲擊。經過4個多月的苦斗,交戰近600次,敵偽軍傷亡比我軍多了10倍。楊靖宇率領的部隊還繳獲了大批武器。反『討伐』的勝利,使楊靖宇聲名大震,令敵人聞風喪膽。

   壯烈顯英豪

  1939年,抗日斗爭更加艱苦了,抗聯隊伍遭受了很大的損失。到1940年初,楊靖宇身邊僅剩15名戰士。曾當過楊靖宇身邊警衛戰士的黃生發老人回憶道:『當時天氣嘎嘎冷,我們的棉衣又不齊,有的同志手腳都被凍傷了。可是敵人的部隊越集越密,「討伐」越來越頻繁。敵人糾集了更多的兵力,我們甩掉一股又遇上一股,很難得到休整的機會。雪地行軍,褲子總是濕的,讓寒風一吹,凍成冰,很難打彎,也不知有多沈,邁步都吃力。鞋子也都跑爛了,只好割下幾根柔軟的榆樹條子,從頭擰到尾,當作繩子把鞋綁在腳上。衣服全叫樹枝扯爛了,開著花,白天黑夜都掛著厚厚的霜,渾身上下全是白的,全是涼的。更難的是沒有吃的,不要說糧食啊,連草也埋在二三尺深的積雪裡,我們只好吃那難咽的樹皮。先把老皮刮掉,把那層泛綠的嫩皮一片片削下來,放在嘴裡嚼啊嚼啊,就是咽不下去。勉強吃下去了,肚子也不好受……』

  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楊靖宇被上百名敵偽軍包圍了。敵偽軍勸他投降,可他毫無懼色手持雙槍不停地向敵偽軍射擊。交戰20分鍾,有一彈命中其左腕,他左手的手槍落在地上。但是,他繼續用右手的手槍應戰。敵偽軍認為生擒困難,遂猛烈向其開火。楊靖宇身中數彈,壯烈殉國,年僅35歲。

  殘暴的日寇割下了楊靖宇的頭顱,剖開了他的腹部,發現胃腸裡盡是枯草、樹皮和棉絮,沒有一粒糧食。1946年,東北民主聯軍總部決定,將其犧牲地江縣改名為靖宇縣。1958年2月23日,其遺首和遺體被隆重公祭合葬在為他專門建立的通化市靖宇陵園。

  □ 本報首席記者 林曉蕾

 

 

 

責任編輯: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