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真情時刻
搜 索
紀念建軍80周年記者走軍營:『愛民曲』回蕩鄂鄉
2007-08-07 14:49:52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周軍 梁長東 文天心 王忠寶 吳樹江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8月7日電 八一前夕,駐守在塔河縣十八站鄂倫春族自治鄉的邊防某部通信連指導員劉軍龍收到了一封來自中央民族大學附屬中學的特快專遞,打開一看,是鄂倫春族少年吳翰文的考試成績單:語文94分、數學92分……看著小吳的成績單,劉軍龍的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愛心無限助花蕾

  邊防某部駐守在大興安嶺深處,與十八站鄂倫春族自治鄉毗鄰而居。2003年9月,劉軍龍帶領連隊官兵到十八站鄂倫春民族中心學校打掃衛生時,無意中聽該校老師講,鄂倫春族優秀學生吳翰文因交不起學費輟學了,心裡很不是滋味。當天下午,他就把官兵們自發捐助的500元錢送到了吳翰文的手中。家境貧寒的吳翰文十分珍惜來之不易的復學機會,學習非常刻苦,以大興安嶺地區總分第一名的好成績考入了中央民族大學附屬中學,成為當地鄂倫春族群眾的一個驕傲。吳翰文的母親王秀平欣慰地對記者說:『孩子很爭氣,知道自己求學不易,這學期在全年級400多名學生中考了21名,得了1000元的獎學金。』

  近年,在該部官兵的資助下,25名鄂倫春族輟學兒童先後重返校園,其中有17人順利考入上一級學校就讀。

  鄂族鄉親的『文化老師』

  部隊政委劉玉明告訴記者,部隊視駐地鄂族群眾為親人,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懮。開展了扶貧工程、捐資助學工程、文明工程、平安工程和應急工程,全力給予鄂倫春族群眾以幫助。

  由於歷史和地域原因,不少鄂族群眾缺乏科學知識,缺少文化素養,處在文盲、半文盲狀態。加之長期過著游獵生活,養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有的不善料理家務,有的不太講究衛生,有的飲食不注意健康。面對這種情況,他們首先在幫助鄂族群眾普及科學文化知識方面下功夫。先後為鄂族群眾舉辦了3期文化補習班,幫助學科學、學文化,使38名處於文盲、半文盲狀態的鄂族群眾達到了初中以上的文化水平。他們還定期為鄂倫春小學開放電教室,幫助他們學習信息化知識,為部分鄂族群眾辦理了圖書證,滿足他們閱讀的需要。該部還通過廣播電視、板報牆報、文藝演出等形式,廣泛宣傳我國的民族政策和法律知識,不斷提高鄂倫春族群眾的文化素養。

  為徹底改變鄂倫春族群眾貧窮落後的面貌,幫助他們盡快走上文明富裕之路,該部充分發揮部隊的優勢,想方設法引導鄂倫春族群眾脫貧致富。該部組建了義務宣傳隊,每月25日都到鄂倫春族群眾中開展社會公德、家庭美德、職業道德教育活動,並讓大學生乾部擔任鄂倫春族群眾的業餘文化教員。

  官兵為鄂族鄉親謀財路

  針對有的鄂族群眾不善治家理財的問題,部隊和地方黨委、政府一道,幫助和教育鄂族群眾要『花好手中錢,吃好盤中餐、備好院中柴、儲好日用品』,引導他們實行計劃開支,不亂花錢,把剩餘的錢存在銀行,厲行勤儉節約,不浪費一粒糧食,自己動手,上山揀柴,搞好儲備,經常儲備一些日常的生活必需品,像個過日子的樣兒。他們還積極組織學雷鋒小組定期幫鄂族群眾買糧、劈柴、處理家務活。並組織了10名乾部家屬同鄂族婦女開展『姐妹互助』活動。幫助布置房屋,手把手地傳授烹調技術及縫紉技術、護理老人等知識。經過不懈的努力,如今,絕大多數的鄂族群眾掌握了治家理財之道,過上了有秩序的生活。

  該部組織農業技術人員深入鄂倫春族群眾中傳授園藝技術,先後舉辦了三期培訓班,培訓骨乾27人,印發種植、養殖技術資料900多份,使全鄉一半以上的群眾掌握了高寒地區大棚蔬菜的種植技術。

  鄂倫春族群眾的樺樹皮工藝品,純手工制作,非常精致,市場空間廣闊,但由於受專業水平的限制,加上在設計上缺乏新意,往往賣不出好價錢。部隊領導一方面協調工藝品專家到現場指導,提高產品檔次,一方面發動官兵幫助搞好產品宣傳,聯系銷路,使樺樹皮工藝品遠銷內蒙古、遼寧、廣東等地。

  61歲的郭寶林老人被稱為鄂倫春族『最後的獵人』,是中國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善做樺皮船和樺樹皮工藝品,老伴葛小華也是個中行家,夫婦倆提起邊防官兵,都贊不絕口。『這麼多年來,領導和戰士們可沒少幫助我們,我家做的樺樹皮工藝品越做越好,越做越精,離不開部隊的支持啊!』

  圖為鄂倫春族老人將樺樹皮工藝傳授給官兵。

責任編輯:強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