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克山縣鄉鎮機構改革:實踐從官到員從管到服的嬗變
2007-08-07 15:04:39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明偉 張岩 姚建平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8月7日電 鄉鎮機構改革是中國農村改革的難點之一。隨著近年中央稅費改革、『一免二補』政策的實施,農村工作形勢悄然發生著質的變化。現今情況下,原來的鄉鎮管理體制很難適應發展需要,鄉鎮機構改革作為一場農村工作歷史性的『自我革命』勢在必行。

  為適應新形勢,從2004年下半年開始,克山縣大膽實施了鄉鎮機構改革。他們從群眾利益和需求出發,創造性地將鄉鎮原有的『三辦五中心』整合為『三大辦』,即平安辦、經濟辦和服務辦,在『小麻雀』身上動起大手術。這一舉措,進一步加強了黨的執政能力,鞏固了黨的執政基礎。鄉權重構後,廣大鄉鎮乾部目標明確了,責任感增強了,給全縣農村工作帶來了勃勃生機。

  『大暑』過後,記者深入到克山鄉村,探析鄉鎮機構改革步伐,感受改革帶來的諸多變化。

   

  

  職能轉變:由『管事』到『服務』

  原來『一收稅、二收費,三收豬、四收貸……』現在『一給補、二給貼,稅費已成歷史頁;三議事、四公開,農民事情農民裁;五減負、六服務,處處都為農民富……』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稅費改革前,鄉鎮政府作為中國最基層的一級政府,承擔著中國農村大量的社會事務管理工作。每天忙的是計劃生育、社會治安、催糧派款,可以說鄉鎮政府是一個嚴嚴實實的計劃經濟的執行者和各項政策的實施者。一收稅、二收費,三收豬、四收貸……成為當時鄉鎮工作的真實寫照。

  『那時候,要糧、要錢、要命(計生)被看做鄉鎮政府的中心工作,從種到收都要管』。說起過去幾十年來農村工作的『轟轟烈烈』,克山縣西聯鄉鄉長鄭長明一臉的無奈。

  以往,農民自己要建一處新房,至少要有3道程序:找城建部門批規劃,找土地部門批土地,找財稅部門交稅費。這些部門在鄉鎮分別設置,各有一位『助理』,上面又各有分管領導。農民走幾裡甚至幾十裡到鄉鎮,卻這個助理在,那個助理不在;或是由於各事務歸不同的領導分管,更難一次全找到。如此一來,不跑個三五趟,甭想辦完。

  市場經濟的到來和農村稅費改革,廣大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的鄉鎮工作是:『一給補、二給貼,稅費已成歷史頁;三議事、四公開,農民事情農民裁;五減負、六服務,處處都為農民富;七投入、八扶持,年年建設新設施;九解難、十比富,越富越是好農戶。』

  『催稅催款』成明日黃花,鄉鎮職能也應由『管事型』向『服務型』轉變。而實際情況是,鄉鎮機構沒有因形勢的變化而改變,在體制和機制上存在諸多問題和弊端。衙門雖小,官卻不少,造成人浮於事,效率低下,在生產指導、結構調整上『越位』,在公益服務、社會保障上『缺位』,在政事、政企關系上『錯位』的矛盾更加凸顯出來,影響著政府在群眾中的形象。克山縣委書記帥秀軍認為,『新時期,新任務,需要新體制,面臨新抉擇。現在的鄉鎮需要的不是「官」,而是「員」,其職能已不是「管事」而是「服務」。』

  面對農村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出現的新情況、新課題,克山縣經過探索嘗試,推出了一系列重大舉措,對鄉鎮機構和人員進行一次徹底『洗牌』。

  責權明晰:各司其責效能提速

  人員精簡、職能不減、一人多崗、相互補充、整體作戰、均衡推進。群眾到鄉鎮辦事,一眼就能看出歸誰管,再不會遇到『空城計』,共同辦公又避免了個別人『暗箱操作』。『三大辦』各司其責,各顯其能,老百姓真正嘗到甜頭。

  隨著新的鄉鎮機構重組,新的崗位責任機制得以運行。從傳統的『管事』機構到現在的服務到戶,職責的明確,激發了鄉鎮乾部工作的積極性。

  站在克山縣西聯鄉寬敞的大院裡,鄉長鄭長明說:『過去鄉裡職權過於集中,什麼事情下面都往上推,書記、鄉鎮長整天忙得腳不沾地,而副職卻有勁無處使。現在,三大辦的責任、目標明確了,大家知道了自己肩上擔子的輕重,工作積極性大漲。書記、鄉鎮長沒有了瑣碎事纏身,有精力去想大事、乾大事,一會兒我就要下到村裡,看看新農村公路建設!』

  

   西聯鄉開辦了勞動力轉移網,農民們在這裡就可以找到稱心的用工單位。

  克山縣鄉鎮機構改革明顯特點就是敢於觸及權力分解這一難題,平時『三辦』各管一條線,戰時形成合力。平安辦的設立,實現了打擊防范的硬功夫與思想教育的軟功夫的有機結合,維護了社會穩定,實現了長治久安。經濟辦的設立,把鄉鎮經濟杠杆部門捆綁起來,形成了步調一致、合力攻堅、統一籌劃、共謀發展的經濟工作新格局,達到了人員精簡、職能不減、一人多崗、相互補充、整體作戰、均衡推進的效果。服務辦的設立,滿足了農民增收致富的各種需求,為鄉鎮事業單位改革並逐步推向市場鋪平了道路。

  朴永林原來是古北鄉的『八把手』,改革後當上經濟辦主任。他說,通過競聘上來,現在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兒。在古北鄉便民代辦所裡,今年44歲的老朴正在為遠道而來的農民忙前忙後,這裡設立了農業政策性保險、農村合作醫療、家庭醫療保險、勞務證、房照、土地使用證、計劃生育二胎證、農村醫療救助、農民養老保險等十幾個服務窗口。擦著臉上的汗水,朴永林說:『以前管種植業,春秋忙一陣兒。現今面對的是城建、農經、水利、招商、鄉企、土地等十幾項重點工作,雖然一刻也不得閑,但並不覺吃力,現在辦公室十幾個人統一調配,互相補充,提高了整體作戰能力。』

  現在,廣大農民群眾成了改革的最大受益者。他們到鄉鎮辦事,一眼就能看出歸誰管,該找誰,而且到哪個辦也不會遇到『空城計』,多人共同辦公又避免了個別人『暗箱操作』。『三大辦』相互摽著乾,各顯其能,工作有聲有色,讓老百姓真正嘗到了甜頭。

  克山縣西聯鄉農業機械力量雄厚,全鄉85%以上的耕地實現了大機械作業,一些農戶想去外地撈些『外快』。鄉服務辦主任褚榮喜到海拉爾、訥河、富裕等地聯系,全鄉8個農機合作社的56臺大機械『披掛上陣』,瀟瀟灑灑在外面『走』了一圈,完成秋整地作業5萬畝,40萬元『外快』穩穩地裝進了農民腰包。 機構精簡鄉鎮『瘦身』

  轉型後的『三大辦』(平安辦、經濟辦和服務辦)擔起原來三辦(黨委辦、政府辦、財源辦)、五中心(農業綜合服務中心、農村經濟管理中心、文化廣播服務中心、計劃生育服務中心、鄉鎮企業管理服務中心)等20多個部門的職責。

  克山縣本著『突出穩定前提、咬定發展目標、強化服務手段』原則,打破原有的鄉鎮機構模式,重組設置了平安辦、經濟辦和服務辦,取代原有的三辦(黨委辦、政府辦、財源辦)、五中心(農業綜合服務中心、農村經濟管理中心、文化廣播服務中心、計劃生育服務中心、鄉鎮企業管理服務中心)等20多個部門。

  古北鄉機構改革前,20多個部門有行政編18個,事業編制21個,而實際用人則達50多人。此次精減後,行政、事業編一下縮減到31人。

  平安辦,負責穩定工作,把原來的公安、司法、武裝等機構,都設在平安辦之下;同時平安辦還包括組織、人大、政協、民政、信訪等工作。經濟辦負責經濟發展規劃、鄉鎮政務兩大方面工作,包括財稅、土地、城建、交通等。而服務辦負責生產生活和事業發展等工作,涵蓋了文教、電業、農民擇業等。

  在平安辦主任崗位工作了2年,如今已是古北鄉鄉長的趙景瑞,談起職能轉換深有感觸,『原來部門多,好像誰都管事,其實誰都管不好事,工作飄,不紮實。現在各抓一條線,分工不分家。過去工作扯皮,群眾上訪量很大,那時從早晨來到晚上走,一天都推不開門。現在工作重心下移,許多事情都解決在基層。從2005年至今,全鄉沒有發生一起盜竊案件,治安、刑事案件也都逐年下降』。

  在『三辦』主任、副主任的產生中,克山縣一改過去組織考察、常委會決定的辦法,將鄉鎮所有的副科級乾部,實行人員打破身份,不看身份看能力,不看年齡看水平,不看學歷看素質,不看工齡看威信,按照『三辦』設置的新崗位重新報崗,通過競爭,擇優選用。

  科學的崗位設置還需完善的運行機制。克山縣探索實施了一系列配套辦法。一是實行黨委決策、『三大辦』主任分工負責的黨政管理新體制。最高決策機構是黨委會,決策的重大事項由三辦主任負責組織實施。二是建立新的責任機制。每個崗位定職定責,事有人乾,人有事乾。三是建立新的激勵機制。有了成績或出現問題,縣委直接把『三大辦』主任作為第一責任人,進行獎勵或處罰。

  『涅槃』重生

  全縣鄉鎮機構精簡為『三辦』後,鄉鎮行政編制減少113人,事業編制減少193人,村乾部精簡576人。每年僅鄉村乾部工資一項就節約800多萬元,減少辦公經費200多萬元。鄉鎮機構改革,人員分流是最讓人頭痛的難題。本著『無情改革、有情操作』原則,克山縣對分流人員采取鼓勵鄉乾部到村任職、鼓勵事業單位落聘人員自謀職業等措施,全縣有65名乾部提前退養,23名乾部病退,3名退職。17名優秀乾部到村任職,兼任村黨支部書記。對事業單位落聘人員,鼓勵創辦經濟實體,全縣通過創辦經濟實體分流108人。全縣按照行政10%、事業30%的比例精簡,每年僅鄉村乾部工資一項就節約800多萬元,減少辦公經費200多萬元。

  在克山縣,整合人力資源,實行機構重組,通過用人制度的改革,工作責任的落實,考評機制的完善,解決了鄉鎮機構與新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不相適應的諸多問題。

  一是解決了人浮於事的問題。鄉鎮機構精簡為『三辦』後,鄉鎮行政編制減少113人,事業編制減少193人,村乾部精簡576人。原來由於機構設置不合理,職責不清所導致的工作量畸重畸輕、閑忙不均、職責不清、人浮於事、工作效率低下的現象隨之得到改變。

  二是解決了職權集中的問題。過去,鄉鎮主要領導集責、權於一身,權力放不下、責任推不開。通過改革,權力下放,責任分解,使人人身上有權力、個個身上有責任。

  三是解決了各自為政的問題。原來,條多塊散,各自為政,相互之間協調配合較差,整體功能不強,浪費人力資源。通過成立三辦,合理使用乾部,人力資源得到有效利用和充分開發。

  鄉鎮機構改革的實施,全面促進了克山縣經濟社會發展。信訪工作、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財源建設工作成為黑龍江省典型。『一消兩降』制度的實施,使信訪案件、刑事案件及治安案件與上年同期相比分別下降了48.3%、25.5%和37.7%,全年無進京上省去市集體訪。最易引發大量上訪的『兩補』工作連續兩年在全省率先完成任務,實現了發放速度最快,發放最徹底,社會最穩定的目標。目前,全縣大豆、亞麻、馬鈴薯基地建設規模日益擴大,為立縣支柱企業提供了有力支橕。幾年來,15個鄉鎮招商引資項目達92項,引資額達到1.72億元。今年,僅全縣服務辦加強勞動力轉移工作一項,就使11.7萬名農民走出黑土地,在天南海北闖蕩中大顯身手。

責任編輯:強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