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15日電 題:艱苦奮斗精神的力量
哈爾濱紅旗大街175號,北大荒博物館,記者翻閱著歷史的畫卷。
60年前,在共和國誕生前最困難、最艱苦的時刻,歷史把機遇給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數十萬農墾大軍和其後幾十年歲月中先後來到這裡的14萬復轉軍人、20萬支邊青年和54萬城市知識青年。從播下的北大荒農墾事業的第一顆火種開始,北大荒人在荒原開墾出3600萬畝良田,累計生產糧豆3639億斤,向國家上繳商品糧2538億斤;建成從田間到場院、從地面到天上的中國最大農業機械群,建成了擁有15家省級以上大型龍頭企業的產業集群,糧食加工轉化能力達到1400萬噸,成為我國耕地規模最大、現代化程度最高、綜合生產能力最強的農業企業集團。
人是要有些精神的。北大荒農墾大軍創造的豐功偉績,是因為他們的身軀承載著勇往直前的精神。用近170萬北大荒英雄群體的青春和生命培育的特有精神,已經被概括為『艱苦奮斗、勇於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16個大字,鏗鏘有力,可謂一字重千斤。
一個沒有艱苦奮斗精神做支橕的民族,是難以自立自強的。同樣,一支沒有艱苦奮斗精神做支橕的農墾大軍,難以超越前人。北大荒60年發展史的每一頁都閃耀著艱苦奮斗精神的光彩。
岳志成,墾區852農場開創和發展的見證人,是百萬農墾大軍中普通平凡的一位,而今兩鬢花白。今年74歲高齡的他,清晰地記得49年前的冬天來到北大荒時候的情景。『那時真是苦啊,天氣格外冷,氣溫在零下40多攝氏度。還沒到墾區,就沒了路,要徒步跋涉,到達集合點時,腳已經凍僵失去知覺。晚上住的是臨時搭建起來的馬架子,冷得無法入睡,或者說根本不敢入睡,經常有睡著了就再也醒不過來的戰士。五個人把被子壘在一塊,被窩裡抱著身體相互取暖。』挨餓的感受也折磨著這群壯勞力,岳志成來墾區之前在部隊帶來的十幾個凍得乾硬的饅頭,讓一個班10多人度過了最初的幾天。
作為共和國農墾事業的奠基者,王震將軍把南泥灣精神帶到了北大荒,他拖著曾七處負傷的身軀,穿越完達山徒步勘察百裡荒原,小清河畔點燃燒荒的火種,雲山水庫挑擔者隊伍中也曾見到他的身影,他以普通勞動者的身份走在戰士們的行列中。
1955年,鐵道兵近兩萬名官兵,分別從福建、廣東、四川等地開赴北大荒,先後建起了850、851、852等一批農場。開荒最初歲月,由於機械不足,僅有的簡單機械在低濕地無法作業,850農場的創建者之一、鐵道兵五師副師長、老紅軍餘友清帶頭試驗用20人拉一臺雙輪雙鏵犁。於是在荒原上,出現了戰士們排著長隊,喊著號子,人拉犁杖的壯觀場面。這是最原始的生產方式,但精神的力量彌補了物質的匱乏。第一年,僅850農場就人工開荒近5萬畝。
1958年,在中國墾荒歷史上出現了10萬官兵進軍北大荒的壯麗畫卷。他們中營以上的乾部就有1200人之多。
也是在這一年,5名北京青年發出了成立青年墾荒隊的誓言:『不管邊疆的路程多麼遙遠,也攔不住我們遠征的決心;不管邊疆的風雲多麼寒冷,也吹不冷我們戰斗的熱情。』在他們的感召下,先後有54萬知識青年來到這裡。來自各地的青年,生活習慣不同,所掌握的知識不同,相同的是根植在荒原上的艱苦奮斗精神。27團開荒營的知青們和大自然賽跑,開荒幾乎不分晝夜,晚間看不清塹溝,就把手電綁在木棍上,幾十米一個,連成一排,用人做路標。
經過北大荒人60年的奮斗,今日的墾區到處一派欣欣向榮的和諧景象。大自然正在回報曾用鮮血、生命滋養了它的人們。北大荒人的艱苦奮斗精神已被新一代北大荒人所繼承和發揚。不變的本質,又被不斷賦予新時代的內涵,那就是不等不靠,不屈不撓,積極向上,勇擔重任。北大荒人正在書寫新的歷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