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大氣磅礡的北大荒精神--黑龍江墾區開發建設六十周年
2007-08-17 09:50:52 來源:三農在線-農民日報  作者:傅強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8月17日電 題:大氣磅礡的北大荒精神--黑龍江墾區開發建設六十周年

  哈爾濱紅旗大街175號,北大荒博物館。

  在這裡,你可以看到與國內其他的博物館相比最為獨特的地方:一面牆,一面人名牆,在這長達25米的銅牆上,刻下了12342個拓荒者的名字。而這僅僅是整個黑龍江墾區拓荒大軍中的一部分,在長達60年艱苦創業的歲月裡,有5萬多轉業官兵、支邊青年、知識青年把他們寶貴的生命獻給了這塊黑土地。

  今天,當我們捧讀這部人類荒原開拓最輝煌的史詩時,不僅為北大荒人所創造豐碩的物質文明成果而歡欣鼓舞,更為他們用青春和生命培育的『艱苦奮斗、勇於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北大荒精神而受到強烈的震撼!

  艱苦奮斗

  艱苦奮斗是北大荒精神的核心價值觀。

  歷史上的北大荒曾環境惡劣,所有的封建王朝和侵略者們只能成為荒原的匆匆過客,只有當共產黨領導的以轉復軍人為主體的農墾戰士,高舉起艱苦奮斗的旗幟向這裡英勇進軍的時候,纔使這片沈睡千年的荒原,第一次綻露出欣慰的笑容。

  1947年,正是共和國誕生前最困難、最艱苦的時期,按照毛澤東同志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的指示,一批從延安來到東北的軍隊乾部率部挺進莽莽荒原,播下了北大荒農墾事業的第一顆火種。

  1955年,在王震將軍親自指揮下,鐵道兵9個師近2萬名官兵,分別從福建、廣東、四川等省開赴北大荒;1958年,又有10萬官兵進軍北大荒;從1963年到1976年,先後有54萬知識青年奔赴北大荒———他們都為墾區的建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勇於開拓

  如果說開墾荒原,建房築路,是北大荒第一次開發的話,那麼,實現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則是北大荒的第二次開發,它依靠的仍然是勇於開拓的精神。

  1978年,當改革浪潮席卷全國大地的時候,北大荒人率先選擇了改革之路,以敢於否定、善於揚棄、奮發進取的開拓精神,毅然向『大鍋飯』、『鐵飯碗』告別,開始興辦『四到戶、兩自理』的家庭農場。

  1984年到1996年,墾區先後興辦了20多萬個家庭農場,他們先後引進韓國大和、香港宣威等國際知名企業,累計引資46.8億元。目前,墾區已與3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貿易往來和經濟技術合作關系,主要農畜產品已出口世界24個國家和地區。近5年來,墾區已累計實現進出口總額16億美元,其中2006年達到5.5億美元。

  顧全大局

  顧全大局成為北大荒人基本行為准則。開發北大荒,黨和國家一開始就定位在糧食生產上,因此,60年來,北大荒人無論遇到多少困難和挫折,始終把糧食生產放在首位,服從服務於全黨全國這一大局。

  長期以來,由於農業是比較效益低、自然風險大的弱質產業,農產品的價格一直很低。許多地區開始棄耕棄糧,國家糧食機動調出量出現明顯的缺口,在國家最需要糧食生產的時候,北大荒人勇敢地站了出來,1996年,墾區提前4年實現了上交50億公斤商品糧的目標!

  2006年墾區糧食總產達到226億斤,為國家提供的商品糧超過200億斤,商品率近90%。墾區用佔黑龍江省五分之一的土地,生產出了佔全省三分之一的糧食,其中商品量佔到全省的二分之一,佔省際間可調配糧食的四分之一。

  無私奉獻

  無私奉獻是北大荒精神最高的精神境界。在北大荒有一個雁窩島,那是八五三農場的一個分場。島上那3座墓碑,向人們講述著北大荒人一代代前赴後繼創業的悲壯故事。

  第一個是1958年轉業軍人羅海榮,他在一次水上運油途中犧牲,終年只有26歲。為了照顧英雄的妻子,組織上把她送回四川老家,17年後,羅海榮的兒子又萬裡北上,來到雁窩島,繼承他父親的事業。

  第二個是1959年的山東支邊青年張德信,為了搶修機車,被寶清河水吞沒,當時他年僅22歲。

  第三個是1969年從寧波下鄉的女知青陳越玖,她來到北大荒後不幸身患癌癥。1975年4月2日,在她生命的最後一刻,她向黨組織提出了唯一的請求是把骨灰送回雁窩島。去世時,她年僅24歲。

  60年過去了,無論是戰爭的硝煙、災害的侵襲、內亂的衝擊,都難以撼倒共產黨人的光榮旗幟,都無法扼殺北大荒人的崇高精神!

責任編輯: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