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20日電 近日記者在黑龍江農村采訪時發現,大部分農家都有自己的『藥匣子』。打開一看,裡面有的是廉價藥當家,有的空空如也,有的竟然裝著假藥。加之存在用藥不當等因素,農民的用藥安全問題更加凸顯。
農家藥箱難保安全
采訪中記者發現,最便宜的鎮痛類藥品是農民藥箱中的主打藥品。多數農民家裡只准備一種止痛藥,頭痛、胃痛、腰痛都吃它,止痛藥成了萬能藥。常年受風濕病和結石困擾的李慶珍,經常疼得睡不著覺,但由於其他藥太貴,實在買不起,只能吃最便宜的止痛藥。在王艷福家,兩元多錢一瓶的米格來寧片是他家唯一的一種藥。今年不到50歲的王艷福時常頭痛,他從來沒到醫院檢查過,只靠藥物止痛。『我也不知道自己得了啥病,現在只能用這些小藥片硬橕。村裡不少人都是這樣。』王艷福說。
哈爾濱市道裡區五星村的宮昌華患有高血壓,心髒也不好,長年吃藥。各種不同門類的藥品雜亂地擠放在藥箱裡。她說:『比較貴的藥都是我到城裡醫院看病時,醫生給開的藥。我每年吃藥都要花掉四五千元錢。老伴得了感冒都挑最便宜的速效傷風膠囊吃。』她吃的降壓藥有兩種,一種是4元一瓶的,一種10元一瓶的,為了省錢,她兩樣混著吃。盡管這種做法不恰當,但宮昌華的用藥安全意識還是有的。她說,她買藥都要去正規的藥店,藥販子手裡的藥再便宜也不會買,而且買藥的時候一定會仔細查看藥品的生產日期。
據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黨委副書記吳德全介紹,有些藥品即使還在有效期內,如果保管不當,也會造成藥品失效。譬如眼藥水,很容易被細菌感染,最好冷凍儲藏,否則開封十天後就不能再用了;片劑放時間長了就會變成花斑片,糖漿會出現混濁,如果粉針劑藥粉抖不開了也不能用;紅霉素、四環素、維生素要避光;阿司匹林如果沒有乾燥保管,很容易吸食水分,變成水楊酸和醋酸,再去吃就會對胃刺激非常大。而這些藥通常是家庭藥箱中的常見藥。
不當用藥埋下隱患
記者發現,農民用藥方式不當也為他們的健康狀況埋下了許多潛在的危機。黑龍江省政協委員、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院腎髒內科主任王莉說,長期吃止痛藥是一種非常不健康的用藥習慣,這樣不僅會掩蓋病情,貽誤治療時機,甚至還會導致更嚴重的疾病。過多服用止痛類藥物會導致鎮痛腎,引發間質性腎炎,而且由這種腎炎引發的尿毒癥也不在少數。臨床病例顯示,20%至30%的腎衰竭都是由亂吃藥造成的。
王莉說,將價格較貴的藥與價格便宜的藥混在一起吃的做法也是不正確的。比如降壓藥,價格較高的降壓藥可能是一種長效緩釋藥物,它可以保護心腦腎不受損傷。而價格較低的降壓藥則可能是迅速讓患者的血壓降下來。將兩種藥混在一起使用,不利於病情穩定,甚至還有可能導致病情惡化。
自己診斷、自己買藥也是農民用藥安全的一個不利因素。黑龍江省政協委員、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黨委書記兼心內科主任李為民說,農民用藥最好是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而且一定要仔細看藥品說明書。『心得安』這種藥既好用又便宜,但並不是所有的心髒病患者都可以吃,心得安對支氣管引起的心髒速率減慢、心動過緩的病人會產生雪上加霜的後果。
很顯然,能為農民把好用藥這道關的只有醫生。王莉說,巡回醫療活動中,她曾經多次下鄉,發現有些地方甚至存在獸醫給人看病的情況。近年來城鄉醫療人纔的供需矛盾日益激化,城市醫療人纔過剩,而鄉鎮醫療人纔奇缺。她建議要讓醫學院校的畢業生下到基層去,像開展支教活動一樣去開展支醫活動。對於有助學貸款的貧困生,政府也可以考慮根據他支醫時間的長短來減免助學貸款的額度。這樣可以達到雙贏,一方面大學生可以在基層見到各種各樣的急癥、危癥、重癥,將自己磨煉成一名有經驗的全科醫生;另一方面,又可以解決農民就醫難、用藥不當等方面的問題。
假藥問題需要警惕
除了用藥不當之外,假藥也是農民藥匣子中的危險因素。據統計,我國30%的城市人口消費95%的醫藥商品,70%的農村人口僅消費5%的醫藥商品,而近80%的假劣藥品案件都發生在農村。村民李榮珍頸椎骨質增生,去年買了一種標注為『某公司生產』的鈣片,花掉了100多元錢。可是,她越吃病情越嚴重。同村一位與她一起買藥的村民,吃了這種藥後,都不能下地乾活了。
針對藥品監督空白點多、制售假劣藥品活動猖獗的現象,黑龍江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也拿出了對策,那就是建立農村藥品監督網和藥品供應網。據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市場監督處副處長郭欣介紹,在監督網方面,全省各地市實行責任區分片包乾的層級管理制度、定期巡檢制度和跨地區交叉互檢制度,對農村藥品市場進行長效監管。在藥品供應網方面,鼓勵支持有實力、講誠信的藥品經營企業向鄉村延伸經營網點,開展藥品集中配送、連鎖經營。一些大型連鎖藥品零售機構進駐鄉村,徹底改變了以往農村醫藥市場封閉、壟斷的落後狀況。
到2006年底,黑龍江全省已實現了『兩網』的縣鄉村全覆蓋,不僅強化了農村藥品的監督管理,淨化了農村藥品市場,而且使全省農村藥品質量更有保障,藥品價格更趨合理。2006年黑龍江省農村假劣藥品案件較2001年下降了69.2%;農村藥品抽驗不合格率從2001年的31.2%下降到2006年的6.9%;農村藥品終端供應價較2001年平均下降30%,有的品種降價達50%以上。郭欣還說,他們更希望農民自己能夠增加維權意識,他們在全省大部分縣(市)設立了鄉村宣傳板,公示區域監督員姓名、聯系電話,農民與監管人員有了聯系平臺。
創新舉措積極應對
記者了解到,農民通常買的是一些止疼藥、鎮痛片,20元以上的藥基本沒人買,一旦賣不出去放過期了,就得賠錢,因此藥店也從來不進高價藥。業內人士認為,廉價藥也能治大病,但農民買廉價藥品種過於單一,說明農民的醫療消費能力十分有限,急需醫藥廠商提供更多物美價廉的新藥、特藥。為了從流入農村市場的藥品源頭上淨化農村藥品市場,解決農民用藥安全問題,黑龍江省相關部門實行了一系列新的舉措。
讓藥品零售連鎖企業進村屯,讓醫藥診所一所兩用,開闢醫藥聯手淨化農村藥品市場的新途徑。黑龍江利用農村醫療衛生網絡分布面廣的優勢,實行商衛聯合、醫療診所『一所兩用』等模式,以縣(市)藥品批發企業為藥品配送平臺,通過集中代購、統一配送的方式,保障農村藥品質量。一些藥品經營企業與省、市郵政部門進行股份制合作,借助郵政部門的營業用房倉儲、運輸、信息和結算等便利條件,在縣鄉設立連鎖藥店,進行藥品集中配送。這不僅降低網絡建設投入,還實現配送網絡有效延伸。
將鄉鎮衛生院或村級衛生所原有封閉式藥房改造成開放式藥店,並使其加盟成為連鎖企業的門店,實行統一配送藥品。一些地區在農墾管理局和藥監局等部門的支持下,將當地農墾醫院藥房改造成為藥品零售連鎖門店,實行醫藥分業管理,既保證群眾用藥價格合理,又在醫藥分業上進行了有益的嘗試。由於有些農村地處偏遠、人口數量少、購買力不強,藥品經營企業難以單獨設立零售門店。為保障這些地區農民的用藥安全,各地市就采取在供銷社或村診所、計生站設立藥品專櫃的方式解決當地農民用藥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