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27日電 題:我省『本土動漫』求纔若渴企盼人纔對接
動漫企業『求纔若渴』
不久前,黑龍江韋博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顧曉明在全省高校走了一圈,本想在軟件、美術等專業為企業再吸納一些人纔,充實自己公司的實力,最終卻空手而歸。
其實,在本地動漫發展過程中,還有很多公司和『韋博』一樣,他們往往求纔若渴,但是面對眾多學校畢業的軟件、美術等動漫相關專業的學生,卻始終難以找到適合企業發展的人纔。據哈爾濱智慧動畫有限公司總策劃肖智慧介紹,現在智慧動畫公司共有30多人,人纔結構主要有三部分,一部分是南歸的回流人纔,就是早些年從我省走出去的動漫精英,多年來一直在外發展,現在由於黑龍江動漫的發展,這些人又重新回到家鄉;第二部分是一些動畫奇纔,他們或許沒有很高的學歷,卻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對動畫有著特殊的熱愛,他們動畫功底深厚,創意奇特,雖然沒有從業經驗,卻能夠很快適應工作需要;而第三部分則是公司的原班底,這部分人從公司創業之初就在了,經過多年的鍛煉,早已成手。公司也曾嘗試著從高校或一些動漫學校中招收一些人纔來為企業增添新鮮血液,但是面試過一些學生後,纔發現這些學校裡培養出來的動漫學生根本不能滿足企業的需求。這些學生在學校裡所學的很多課程與企業的實際工作根本無法對接。
顧曉明說,現在學校裡培養的動漫學生學的太雜了,也太淺了,正所謂『樣樣通,樣樣松』。他在各學校招聘的過程中,沒想過要找能直接上手的學生,哪怕是在公司實踐個三兩個月能上崗的也行,可是即使是這樣,他也沒招到自己想要的人。
『當然這其中也有高校中走出來的動漫精英,他們不僅愛好動漫,而且有學歷、有文化底蘊,但是這樣的人纔往往不會留在黑龍江,一畢業就被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搶走了。』說這話時肖智慧顯得很無奈。
本土人纔培養尚在起步
動漫屬於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創意經濟的三要素是藝術天賦、技術實力和包容環境,說到底,是人纔的培養。在最近短短的幾年中,中國高等教育開設的動漫專業急劇增加,在校生高達46萬人之眾。而我省目前也有許多高校已經開設了動漫專業,但是這些動漫專業大都是在2002年以後開設的,時間較短,可以說我省動漫學科的發展正處在起步和探索階段。
據業內人士介紹,許多開設動漫專業的學校在學科設置上往往追求越全越好,學生花上三四年時間,學習十幾門動漫專業相關課程,表面上看學生學到了很多專業知識,但是細究起來每一個專業好像都是淺嘗輒止,沒有深入學習。學生畢業後似乎都成了『雜家』,但是對企業來講,他們只需要某一方面的『專家』即可。此外,許多學校對動漫專業學生的培養往往只注重理論知識,而很少看重實踐,這也導致許多動漫學生在畢業後需要很長一段時間去適應工作。
同時,記者在對一些開設動漫專業的學校走訪中發現,多數學校更重視對動漫專業的學生進行技術操作的培養,只為學生開設與動畫相關的課程,而不對學生進行人文、科學以及藝術等方面的教育,忽略了對學生文化底蘊的積累和創意的培養。
專家支招動漫人纔培養
和其他省市一樣,我省的動漫人纔培養模式也主要是高等學校的學歷教育培養模式,然而這種體制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往往缺乏想象力和創造力,與動漫產業用人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對此,國家扶持動漫產業部際聯席會議專家委員會委員、北師大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肖永亮建議,動漫人纔培養應從中小學抓起,我國現在動漫人纔培養需要精英教育,這要求從小就開始培養學生的動漫興趣和基本技巧,激發孩子們對動漫的熱情,讓他們真正因為熱愛而選擇學習動漫,而不是單純為了考試和就業。只有對真正有志從事動漫產業的青少年進行先期培養,給對動漫感興趣的青少年進行積極的指導,纔能突破困擾我國動漫發展的人纔瓶頸問題,培養出動漫精英。
此外,從各國動漫原創作品在中國動漫市場的佔有率看,日韓佔69%,歐美佔20%,而我國的動漫原創作品的佔有率僅有11%。許多人認為,導致目前我國動漫原創作品缺乏想像力和感染力,許多動漫模式都不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推廣性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創作者的功底不足,人文底蘊不足。
對此,中國傳媒大學動畫學院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碩士生導師廖祥忠認為,高校要結合專業自身的特點和學校的辦學理念進行生源定位,以市場為導向進行動漫人纔的專業培養。高校在對動畫生源進行培養時,必須對人纔進行科學、藝術、人文等綜合知識的培養,這種培養是一種融合,而不是簡單的疊加,好的高校必須做到三點一起抓。
此外,顧曉明也建議,我省急需建立動漫人纔培養基地,對於三四年制的學生,可以在校學習兩至三年理論專業課,剩下一年時間到企業去實踐,讓學生把理論和實踐進行結合,從而了解和彌補自身存在的不足,爭取一畢業就成為動漫產業的可用人纔。
據了解,目前我省已有部分高等院校意識到了實踐的重要性,紛紛與黑龍江省動漫產業(平房)發展基地聯系,和基地裡的動漫企業聯系,協商聯合培養動漫人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