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31日電 立秋以來,綏化市北林區農民侯德義哥倆的心越來越踏實了。在罕見的大旱面前,兩家的4公頃大豆長勢良好,豐收在望。這是因為他們把自己的土地交由興聚農業合作社統一經營管理,避免了旱災損失。
在政府的引導下,北林區農民不斷嘗試土地流轉新方式,土地流轉的方式越來越科學,效益越來越好。目前,全區276萬畝耕地中有200萬畝已經加入到土地流轉當中。
入社經營規模經濟效益顯著
土地承包後,由於分散在一家一戶手中經營,難以形成產業化模式,影響種植結構的優化,制約農業機械優勢發揮,降低了土地產出率,阻礙了區域經濟發展。如何解決?加快土地流轉,鼓勵規模經營,綏化市北林區做出決策。
侯德義哥倆是北林區興福鄉聚寶村農民。2003年,在村委會主任張德山的組織下,哥倆和幾十戶農民一起組成『興聚農業合作社』。這個合作社按照產業化的思路,組織農民進行『十統一』生產,即統一整地、統一藥劑拌種、統一播種、統一作業標准、統一施肥、統一防治病蟲害、統一藥劑滅草、統一田間管理、統一收獲、統一銷售農產品,引導農民集約化經營,形成了產供銷一條龍生產體系,實現了『山不轉水轉,人不轉地轉』。
新華鄉興發村組建了棚室蔬菜生作合作社,引導農民搞棚室蔬菜生產,在品種推廣、信息共享、技術服務、產品銷售等方面進行了統一,共同抵御市場風險。合作社的作用明顯,其他農民也看著眼熱。現在,入社農戶由15戶增加到48戶,僅棚室生產一項戶均收入8000元。
反租倒包嘗試整村土地流轉
北林區的反租倒包發源於北星村,也是北林區嘗試整村流轉的試點。
北星村是朝鮮族聚居村,二輪土地承包後,一些農民由於赴韓國務工,急於用錢,欲將土地轉包,其它鄉村的農民趁機壓價,甚至連協議都不簽,就以極低的不合理價格承包到手。有的一包幾年,甚至到二輪承包期滿。
區裡選定了北星村作為整村流轉的試點,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將土地從農民手中反包過來,由村委會統一向外發包,將發包所得存入到土地所有者的賬戶中,讓村民放心外出打工。同時,村裡將反租過來的土地引導承包戶合理規劃,科學種植,解決了種植結構調整難的問題,實現了農民和村集體的『雙贏』。
北林區每年勞務輸出農民在7萬~8萬人之間,由此涉及土地流轉的在100萬畝左右。解剖北星村這個麻雀之後,好處顯而易見,經驗迅速得到肯定。這是目前在北林區最典型的組織流轉形式。
股份合作現代農業的基石
北林區五營鄉吉利村有2萬畝耕地。2005年,村裡動員村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組建了吉利農機作業股份合作社,經過幾年的發展,現在擁有大型拖拉機、聯合收割機、挖掘機、插秧機等配套農機具9臺,固定資產130萬元。
農民入股後,社內土地由大農機具統一經營作業,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而合作社的農機具除自身耕作需要外,還對外承包作業,發展『訂單田』,2006年創經濟效益20萬元,每戶分紅7000元。今年,社員年終分紅可望達到1萬元。
目前,包括股份合作社在內,北林區已組建了19個農機作業合作社,擁有各類大型農機具900餘臺,作業涵蓋面達200萬畝,每年可為農民節省533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