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3日電 題:『小作坊』變『巨無霸』林甸兩企業境外上市奧秘
林甸,傳統農業縣,既不靠『邊』也不靠海,卻在省內獨有兩家在境外上市的大企業,聽著讓人驚訝。哪來的『巨無霸』?當地人驕傲地說,全是『土生土長』的。
10年前,它們還是簡單的『小作坊』、典型的家族企業。該縣依托資源、突出特色的思路,育引結合、勇於探索的做法,不僅把一個個『粉坊』、『豆腐坊』變成了『巨無霸』,還引來了伊利乳業等實力強大的『內外援』,為工業找到騰飛突破口。
『兩豆一乳』做文章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林甸縣企業林立,糖廠、啤酒廠、磷肥廠、塑料廠、水泥廠……如雨後春筍般『破土而出』。然而,由於規模小、缺資金、少原料、市場定位不准等原因,企業成活率很低。
痛定思痛。林甸人開始選擇適合自己的工業發展之路。縣委書記崔瑩說,優質的大豆、土豆、奶牛,就是我們最大的優勢。2001年上任伊始,崔瑩便帶領大伙兒奔走於伊利、蒙牛、光明等國內知名乳業之間。然而,當時全縣僅1萬多頭奶牛的現狀,令企業家們根本提不起興趣。
當時,花園鄉有兩個村子僅一道之隔,路西的家家養奶牛,戶均十幾頭,年收入5萬元以上;路東的種玉米,靠天吃飯,溫飽難解決。針對這一情況,縣裡抓住機遇,以『路東路西兩重天』為題,適時開展大討論,使廣大農民轉變了觀念。
為了夯實乳業基礎,林甸縣實施了乾部帶頭養牛、投放養牛貸款、做好防疫滅病等一系列舉措。短短兩年,該縣奶牛猛增到3萬多頭。2003年,內蒙古伊利集團老總來了兩趟,主動與林甸簽協議,投資建廠,逐漸形成了日處理鮮奶800噸的生產能力,帶動了全縣乳業的迅猛發展。
與此同時,全縣大豆、馬鈴薯的種植面積也從原先的幾千畝,提高到5萬畝以上。
搭乘『上市』快車
不過,單靠引進『大高外』項目來振興縣域經濟,根本不現實,必須得走『育引結合』之路,將本地有潛力的企業不斷做大,纔能徹底脫貧。
大慶天圜日月星蛋白有限公司和大慶碧港淀粉有限公司是該縣『地產』的大豆和馬鈴薯加工企業,他們雖然不乏好項目,但苦於缺乏資金,這兩個『小作坊』一直沒什麼大的發展。
如何纔能突破『瓶頸』?唯有上市融資,到資本市場找錢去。當過大慶市體改委主任的崔瑩與日月星公司老總,一拍即合。從此,縣企拉緊了手,共同面對著企業上市的復雜程序、繁瑣手續,以及高昂的費用。涉及省市外貿、金融、財稅、工商等部門,縣裡主要領導都幫著跑,有時為了等人辦事,一站就是大半天;公司最困難時,經常揭不開鍋,十萬、八萬都得出去借。然而,這絲毫沒有動搖縣企領導的心。
2004年1月9日,大慶天圜日月星蛋白有限公司在新加坡證券市場公開上市,首期便融資1.7億元,企業再也不為資金緊張而發愁了。
『碧港』是個家族企業,一年能掙幾百萬,日子過得挺『舒坦』。起初,該公司趙總對『上市』不明白,也不感興趣。2004年4月12日,崔瑩『拽』著他,踏上了去往北京的列車。在北京,通過與券商接觸,趙總認識到,『上市』是企業融資的好渠道,是做大做強的關鍵。隨後,他開始積極運作此事。2005年,他整天在省內外奔波。
為了將『碧港』扶上馬,縣裡全力以赴支持。在企業最難時,縣裡幫助企業從大慶市交行爭取來3000萬元貸款,解決了『碧港』的燃眉之急。
2006年2月7日,『碧港』在新加坡成功上市,讓曾經嘗到過『甜頭』的林甸人,又一次樂得合不攏嘴!
近兩年,由廣東客商投資的東北地區唯一的鈦白粉生產企業——鑫隆化工公司,在縣委、縣政府的大力培育下,也由小變大、有弱變強。現在,該企業已具備了上市條件。
從『挑水吃』到『自來水』
經過3次融資,『日月星』拿回了10個億。明總感慨地說,以前咱是『挑水吃』,現在變成了『自來水』,資金有的是,好項目那就上唄!在大慶市高新區,他們建起了大豆工業園,生產大豆分離蛋白、脫脂蛋白、濃縮蛋白等產品,其規模在國內首屈一指。今年,該公司在縣裡又新上了年產1.5萬噸蛋白飲料和5000噸高蛋白營養粉項目,總投資2億元,其中固定資產投資1.6億元。目前,已進行試生產,達產後,年可實現銷售收入2億元。
上市後的『碧港』,同樣發展迅猛,它分別在江蘇、內蒙古以及省內的綏棱縣投資建廠,目前,已成為國內最大的馬鈴薯加工企業,正在向著躋身世界前三的目標邁進。為了滿足市場需求和提高企業綜合競爭力,去年他們還新上了年產2萬噸馬鈴薯變性淀粉項目,總投資1億多元。
『碧港』強大的實力,充足的原料,引來了『天泰』。今年,大慶天泰生化開發有限公司在林甸新建了年產1.4萬噸復合馬鈴薯薯片項目和年產1萬噸速食營養粉絲項目,總投資4億元,預計10月份將進行設備安裝調試。達產後,年可實現銷售收入9.3億元。
一流的發展環境,使林甸成為了投資的熱土。在今年哈洽會上,總投資23.9億元的大慶新加坡馬鈴薯產業園項目也落戶該縣花園工業園區。由於資金充足,該項目施工進展迅速,基本上一天一個樣。林甸人看在眼裡,樂在心中。
龍頭舞動農民富足
幾年來,圍繞伊利、龍丹、日月星、碧港、海達、美鑫等龍頭企業,該縣大力發展奶牛、大豆、馬鈴薯、蘆葦、大鵝和生豬等基地建設,不斷壯大和延長農業產業化生產鏈條,把龍頭企業和基地農戶融為一體,不僅壯了財政的『腰』,也鼓了農民的『包』。
還沒到加工期,全縣的10萬畝無公害馬鈴薯就被企業盯住了,價格給的還挺高,就連齊齊哈爾、綏化等地的農民都願意往這兒送薯。『碧港』趙總笑著說,大老遠的過來,肯定是有賬可算唄!
今年,省內大部分地區奶牛滑坡,而擁有伊利和龍丹兩家大企業的林甸縣卻絲毫沒受影響,反而增加了近5000頭,使奶牛存欄總數達到8.5萬頭,年產優質鮮奶21萬噸。一年下來,至少給全縣2萬養牛戶帶來2500萬元的收入。
工業巨變,讓林甸人甩掉了『窮』帽子。2006年,該縣經濟增幅居全省第6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