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北網9月4日電『這是我兒子的命錢,是我們全家人兩年的心血啊!』王建民的父親王景賢顫抖著雙手接過他從未見過、更沒有機會見到的18萬元錢時,一下子跪在了地上,失聲痛哭。
拖了近兩年、備受社會各界矚目的齊齊哈爾農民工王建民慘死北京同仁醫院一案,終於塵埃落定。經過法院十餘次調解,王建民家屬與同仁醫院簽訂『和解協議』,在『同意向法院申請撤訴』、『不向媒體等其他第三方透露協議內容』以及『無任何其它爭議』等條件下,拿到了同仁醫院『出於人道主義考慮』給付的『補償金』18萬元。
鮮活生命悲慘死去
2005年12月13日22時許,北京最冷的那個冬夜,來自齊齊哈爾的農民工王建民,在北京同仁醫院冰冷的走廊裡苦苦掙紮了數十個小時後,帶著對親人們的無限牽掛和對生活的無比眷戀,淒慘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2005年12月11日24時左右,王建民被送到北京同仁醫院。因拿不出5元錢掛號,醫生拒絕為其施救,遭受病痛折磨的王建民被人攙扶著離開醫院。
10個多小時後,王建民再次被送到了同仁醫院。這次他疼得比上次更厲害,滿地打滾。醫生見狀卻稱『患者沒有生命危險,有錢纔能搶救』。
12月13日19時30分,王躺擔架車上不停地喊『疼!救命!』,大口大口地吐著黑血,走廊的牆壁噴濺上斑斑血跡。此時同仁醫院的工作人員卻將王推到一樓男廁門口。22時許,被疼痛折磨了40多個小時的王建民悲慘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這一年輕的生命就這樣慘死在以『仁愛當先、救死扶傷』為己任的北京同仁醫院裡。
此後,面對王建民家屬討要公道,同仁醫院一會兒召開『新聞發布會』,一會兒提出屍檢,一會兒又向公安機關報案,一會兒又要和死者家屬『和解』,前提是必須簽訂『保密協議』……
近兩年來,王建民的家人在
飽嘗失去親人的痛苦後又遭受著巨大的心理折磨和經濟損失。
官司跑起『馬拉松』
面對強大的同仁醫院,王建民的家人——黑龍江的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家庭勇敢地承擔起了為死去的親人討個說法的責任。
在眾多好心人和家鄉政府的關心和幫助下,幾經周折,2006年1月5日,王建民的哥哥王建群委托律師終於將同仁醫院告上法庭,索賠醫療費、死亡賠償金等共計47.8萬餘元。
2006年3月28日,在眾人的期盼下,法院首次開庭公開審理了王建民死亡案件。可庭審一波三折,令人始料不及的『意外』一個接著一個地降臨在這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先是6個旁聽席位均被神秘包攬,王建群等家屬無法進入法庭;接著,混入法庭的北京某媒體記者遭到坐在旁聽席上的北京同仁醫院院長助理田劍指責,並被法警『請出』;緊接著,王建民之死的重要證人遲俊清為原被告雙方提供了互相矛盾的兩份證詞。四個多小時的庭審,同仁醫院始終堅持『不承擔任何責任,但可以拿出幾萬元錢當作補償』。
『同仁』的態度激怒了老實巴交的王建群:『不能讓弟弟就這樣白白死去,說什麼也要討個說法。』當時死者家屬預計,法院將在三個月內對此案進行宣判。
王建群又在痛苦和等待中煎熬了100個日日夜夜。然而,事情依舊沒有按照他想像的那樣如期進行。
2006年10月30日,距第一次開庭半年多後,法院第二次公開審理了王建民死亡案件。沈寂許久的法院首次表明態度:王建民不應被送到同仁醫院救治,而應送往弱勢群體的定點救治機構。同仁醫院代表稱,鑒於死者家庭困難,出於『人道主義』,補償10萬元。這一次,經歷無數次挫折和打擊歷練的王建群已經沒有了往日的衝動,他將憤怒深深地埋藏在心底,但仍然堅持了『要個說法,討個公道』的態度。此後很長一段時間,王建群都沒有收到來自法院的任何消息。
直到今年4月中旬,法院調解的通知讓一直在黑暗中彷徨的王建群再次看到了黎明的曙光。此後近三個月裡,法院調解了七八次,『同仁』『不負任何責任、只作適當補償』的態度自始至終都很明確。面對重重壓力,身心疲憊的王建群不得不一步一步地退讓,從47.8萬元的經濟『賠償』終於被逼到了18萬元的經濟『補償』,懷著無奈與悲憤簽下了和解協議。
接受『補償』黯然返鄉
從開始的47.8萬元到最後的18萬元;從最初『見死不救的賠償』到結束時『出於人道主義的補償』,這些都是王建群這個中國最普通的農民家庭不得不面對的殘酷現實。
如今拿到18萬元錢的王建群除了償還債務、支付律師費外,還要支付3萬多元的停屍費。這個曾經雖清貧但幸福的農民家庭,在向『同仁』討要公道的較量中,變得支離破碎,一家人不論在經濟上、身體上、心理上、精力上,都到了崩潰的邊緣……
為了給慘死的弟弟討公道,王建群——一個從未踏出家鄉半步的農民,賣掉了房子和土地、撇下高堂幼子,背井離鄉到北京打官司。小學還沒畢業的王建群在經歷親人突然去世的打擊後,在向『同仁』討公道的過程中,不得不學習更多的東西。處在人生最痛苦、最難熬時刻的王建群被逼得走投無路,甚至一度想到了死。可為了讓弟弟能夠瞑目,他只有硬著頭皮去面對著自己人生的一個又一個『第一次』,咬緊牙關堅持著。
在齊齊哈爾市的農村,王建群年邁體弱的父母和年幼的女兒這兩年一直靠親戚的救濟生活。為了還債,他們原先住的房子賣了,借住在村裡提供的草房裡。由於沒錢上學,王建群14歲的大女兒輟學了;由於長期營養不良,6歲的小女兒感染上了?疹長期不愈……
王建群說,他和父親打算回家種地,拿著剩下的錢給母親看病,讓孩子讀上書。
8月30日清晨,王建群父子專程從北京趕到哈爾濱,感謝一路支橕他們走過來的人們……
望著王建群父子遠去的背影,記者的心中不由得一陣酸楚……
背後的無奈與欣慰
□ 劉鵬
不知度過了多少不眠之夜,不知流了多少委屈的淚水,不知什麼時候起白發已浸染雙鬢,王建群,這個來自黑龍江農村的老實的莊稼漢子,在與全國聞名、財大氣粗的北京同仁醫院頑強地打了近2年的官司後,終於為慘死在同仁醫院廁所旁的弟弟王建民討回了一個遲到的『說法』。盡管該案引起了全國的廣泛關注,盡管同仁醫院的『見死不救』備受指責,但在北京市東城區法院多達10餘次的『調解』下,同仁醫院最終以『人道主義』的『高姿態』掏出了18萬。一切『擺平』了——『當事人同意向法院申請撤訴』、『不向媒體等其他第三方透露協議內容』……一連串的『不得』,王家人都無奈接受了。同仁醫院這種趾高氣揚的『施捨』,令人怒不可遏,但對於貧困潦倒的王建群一家來說,他們已經沒有權利說『不』——面對『同仁』的囂張跋扈、法院的『苦口婆心』,連聲嘆息之後,只能選擇無奈接受!否則,王家可能會為這場曠日持久的官司付出更大代價:『胳膊怎能擰過大腿?』
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積極響應政府『躍出農門天地寬』的號召,帶著勤勞致富的夢想來到首都北京,本打算依靠雙手改變自己和家庭的命運。但身無分文的王建民沒有想到,他最終還是因為兜裡沒有錢而慘死在北京同仁醫院,一個以『仁愛當先、救死扶傷』為己任的北京同仁醫院。這種帶血的『黑色幽默』令人不寒而栗!透過歷時近兩年的『王建民慘死同仁醫院』事件,我們仿佛可以感受到很多東西。
農民工,往往是城市最為弱勢的群體。他們可能因欠缺一定的謀生技能而從事著最苦最累的工作,拿著最低廉的薪水。而比起處境的艱辛和物質的貧乏,農民工在福利保障方面的貧困更令人擔懮:一場重病,就足以把他們逼入絕境,乃至摧毀一個家庭。我們應該認識到,善待農民工,不是城市人在施恩,更不能理解成對弱者的一種同情和憐憫,而是城市政府應該擔當的一種道義責任。農民工從鄉村來到城市,的確是想為自己生活得更好一些,這沒錯。但事實上,他們同時也為城市的發展作出了無法取代的貢獻,已經成為城市不可或缺的一分子,理應獲得尊重,理應享受他們應有的市民權益。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目前許多城市特別是一些像北京這樣的特大城市,並未對農民工表現出起碼的善意!譬如對『血汗工廠』的放任和無視,給外來農民工設置諸多門檻……凡此種種,都在拷問著城市人的良知。
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重視『三農』問題,尤其是近年來出臺了一系列旨在統籌城鄉發展的惠農政策。應該說,目前各級各地政府就農民工進城在規范企業用工行為、農民工工資支付及社會保障、子女接受義務教育、求助法律援助等方面,已出臺了不少好政策。更加值得欣喜的是,這些好政策在多數地方已經得到了很好落實。原因很簡單,在我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的今天,農民工的作用與地位都不可替代。
另外從社會發展來看,國家現代化的過程實質上就是農民進入工業化、城鎮化的過程,融入城市文明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城市必須拿出善待、包容農民工的品格,我們的社會纔能變得更加和諧,我們朝思暮想的『現代化』纔不會成為『空中樓閣』。
王建民之死,並非輕如鴻毛,那重擊的警鍾聲一直在敲打有良知、有責任感的人們的心靈。時任衛生部部長的高強在『王建民事件』發生不久便出面強調,堅決杜絕公立醫院『見死不救』……或許,今後更多的王建民們,還會帶來更多的惠民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