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小城鎮建設格局初步形成 慶安縣多措並舉改變農村環境
2007-09-04 14:30:41 來源:東北網  作者:孫向陽 王海慶 高長利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9月4日電(孫向陽 王海慶 記者高長利) 步入綏化市慶安縣豐年村王乃珠屯,仿佛身臨水墨丹青畫境中。綠樹環抱著村屯,街道是筆直的白色路面,街道兩旁是整齊的榆樹牆,鮮花在榆樹牆後爭相顯露『笑臉』,小橋與硬質排水邊溝夾在街道與榆樹牆當中,清清的渠水,繞屯靜靜地流淌……白牆、紅瓦的農房與綠樹、鮮花、渠水相映襯,村民們坐在小橋的護欄上回憶過去,暢想未來……

  王乃珠屯只是慶安縣新農村建設的一個縮影。近兩年,慶安縣在新農村建設中,突出抓好富民增收的同時,把強化鄉村屯建設、改善農民的生活環境作為重點,采取生態屯、試點村、小城鎮三位一體協調推進的辦法,打造生態環境優美、鄉土風情濃都、服務功能齊全、人文關系和諧的新農村。截止目前,全縣14個鄉鎮、93個村、799個自然屯的面貌煥然一新。

  2002年,慶安縣結合『綠鄉』特點,確定了以村屯街道兩側栽植榆樹牆為特色的生態型文明村鎮建設思路。用榆樹牆取代農戶世代沿用的土、木籬笆牆;屯四周栽護屯林,把小屯四周封嚴;屯內街道鋪砂石,達到平整乾淨;街道兩邊種植花草;屯內排水溝逐步硬化。同時搞好鄉政府、村委會和中小學庭院的綠化、美化。經過幾年的推進,全縣有640個自然屯推廣榆樹牆,佔總數的80%,初步改變了村容屯貌。

  2006年,按新農村建設的要求,慶安縣在14個鄉鎮確定了17個新農村建設試點村,制定了《新農村建設總體規劃》和《村屯環境建設標准》,以生態屯建設為載體,對試點村屯的樹、路、溝、房、廁、灰倉和廣場進行統一規劃,做到不拘一格、各具特色,進而推動全縣村屯環境建設。在工作中,他們圍繞改善農民生活環境突出四個重點。

  要想富先修路。近五年,慶安縣投資3.8億元,共修建農村白色公路98條,1006.7公裡,通鄉公路和通村公路100%達到了硬質化,全縣50%的自然屯通屯路達到了硬質化,形成了『一橫、七射、兩環』鄉鄉互通、村屯相連的農村公路網化格局,切實解決了農民出行難問題;一個個小屯綠起來。在村屯周圍栽植護屯林,屯內街道綠化帶采取以榆樹牆為主,樹花結合、喬灌結合為輔的綠化模式。去年以來,全縣就投資60多萬元,栽植榆樹牆35萬延長米,芸彬1.9萬株,柳樹2.6萬株,栽種各種花卉15萬株,鋪設硬質路邊溝18.5萬延長米,有3個屯主街安裝了路燈;整治村屯環境。狠抓了清垃圾、清柴草、清糞便和建垃圾箱、建灰倉、建衛生廁所的『三清三建』工程,村屯建垃圾箱240個,建灰倉750多個,建衛生廁所2.1萬個,達到了街有垃圾箱、戶有垃圾筐、灰倉和衛生廁,柴草全部出屯,定點管理,村容村貌有了明顯變化;大力推廣樣板房。縣規劃辦為農民設計了20套節能環保型樣板房,農村所有新建住房全部按照新型樣式進行建設,注重造型美觀與節能保暖相結合,房蓋全部使用彩鋼瓦,牆體采用防寒板,窗戶采用塑鋼多層玻璃保暖,室內臥室、客廳、廚房、衛生間等設計合理,功能齊全。去年以來,全縣樣板房新建1100棟,使農村住房磚瓦化率達到70%以上。

  2007年,慶安縣又把小城鎮建設做為全縣發展總體思路的『四大建設』之一,強力推進。聘請省權威規劃部門對14個鄉鎮建設,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規劃設計,突出了各鄉鎮的自然、人文和區域特色。在建設上,實施了『四化一給二分離』,即:硬化、亮化、綠化、淨化,給排水入戶,市場與街道分離、車輛與步道板分離,夯實小城鎮建設基礎。在這個縣民樂鎮我們看到,筆直寬廣的水泥街路、清一色紅磚鋪設的硬質邊溝、郁郁蔥蔥的垂柳、爭相綻放的各種花卉,漫步在紅白相間的人行道上,仿佛來到了旅游度假村。休閑廣場內農民有的在器械旁健身、有的圍著石桌下棋,老人坐在樹下的休閑椅上乘涼、聊天,好一幅人間仙境!好一幅生態型文明村建設的美好畫卷。目前,全縣投資800餘萬元,使14個鄉鎮所在地的主次街道全部實現了硬化建設,鋪設彩色步道板1.2萬平方米,修建硬質路邊溝2.5萬延長米;居民全部吃上了自來水,主街道鋪設排水硬質明渠、暗溝9100延長米;栽花植樹9.5萬株,建設花壇和花池140處,實現了綠化美化;共安裝路燈160盞,街道兩側設置垃圾箱155個;建設體育休閑廣場7處,建設集貿市場10處,全部取消了馬路市場,規范了經營秩序。通過強化基礎設施和綠化美化建設,小城鎮建設格局已經初步形成,達到了具有現代氣息的小城鎮建設風格。

責任編輯:張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