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6日電 近日記者從有關部門了解到,目前易性癖患者正逐年增多,而且現在來醫院就診的很多患者還只是初中或高中的學生,低齡化趨勢愈加明顯。
近日,哈市第一專科醫院心理衛生中心收治了一名26歲剛剛大學畢業的小伙子張某。張某告訴醫生,他認為自己一直就是個女人,不能忍受別人把他當男人一樣看待。
張某說,他從十五六歲開始有這種想法的,這麼多年來自己一直強忍著這種感覺,按照男人的方式去工作和生活,畢業後也交了一個漂亮的女朋友。『但我對她沒有任何感覺,相反我有時看到帥氣的男生反而會怦然心動。我很想成為一個女生。』經過檢查,醫生診斷張某患的正是易性癖,目前張某正在醫院接受心理治療。
哈爾濱市第一專科醫院院長、哈市心理衛生中心主任張聰沛指出,易性癖的形成與人的生長環境有極大關系。一些人在小時候玩的『過家家』游戲,經常會依照自己的喜好扮演『爸爸』或『媽媽』。長此以往,孩子極易出現性別認知混亂。通常在孩子5歲左右就會形成人格特征,三四歲是孩子樹立性別概念的最關鍵時期。
張聰沛稱,『在對青少年的教育中,除了生理學的教育,從社會化角度方面還應加強性別認知的教育,而目前國內恰好忽視了這一點。』他舉例稱,『超女』的火熱流行,恰恰反映了中國女孩雙性化的傾向,但這是女孩走向獨立的一種正常反應,是以前中國社會女性所沒有遇到的問題。『6歲到15歲之間是青少年最容易發生性別認知混淆的時期,重男輕女、家庭條件優越等原因,都容易導致孩子在這一時期發生性別認知模糊的現象。此時家長應該及時進行正確引導,否則便很容易出現易性癖的心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