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慶安縣大米協會的綠色有機大米展廳 |
東北網9月11日電 題:建設如詩如畫新稻鄉——慶安縣新農村建設紀實(下)
蘭亞軍 張貴文 記者 高長利
建好新農村,科學規劃要先行。
2006年,慶安縣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制定了《慶安縣建設新農村規劃》,我們看到,指導思想、建設目標、原則、內容,一項項科學具體明確。
培育新型農民多方攜手共繪稻鄉新藍圖
建設新農村,先育新農民。慶安在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管理』的新型農民上,不惜血本投入。
巨寶山鄉巨泉村農民孫樹海,幾年前帶領8戶農民成立了股份合作社。400多畝土地集中經營,32名勞動力分工明確,種地、養殖、出勞務,每年分紅三四萬元,人均收入1.2萬元。今年,孫樹海帶人闖進北京,搞起了室內裝修,年收入增加10多萬元。
孫樹海,慶安農民的典范,新型農民的代表。在慶安農村,不乏其人。
近兩年來,慶安縣通過新農村建設中心戶創建帶動鄉村精神文明建設水平,提昇農民的綜合素質;深入開展科普培訓活動,提高農民的科技水平;在勞務輸出上,重點在技能培訓、經營觀念和經驗培訓、法律知識普及等方面進行突破,打造新型產業工人;組建各類經濟組織,通過經紀人和產業能人帶動,提高農民進入市場、尋找商機、獲取豐厚收益的本領;依托村屯文體場地和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對農民進行全方位的學習培訓,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水准等措施,共培養新型農民3萬人。
豐收鄉豐華村養鹿大王盧永庫,為實現規模養鹿,非常注意在青年人中培養養鹿大戶和經紀能人。19歲的姜明波肯鑽好學,老盧經常帶他外出考察,還把他送到大型養鹿場學習鹿茸泡制技術,後又幫他籌集3萬元,購買加工設備,辦起鹿茸加工廠,使鹿茸賣上了好價錢。姜明波的鹿群不僅迅速發展到28頭,而且帶動全村養鹿戶發展到167戶,僅馬鹿就達620只,靠養鹿農民年增收180萬元。這是慶安縣培養新型農民的一個縮影。
建設新農村,慶安在強化民主管理上創新工作思路和機制,通過『一事一議』等辦法推動村級公益事業建設。慶安通過調查摸底、民主表決、項目審批、資金籌集、審核驗收、賬務公開等『十步工作法』,解決了事難議、議難決、決難行的問題。去年,全縣共議成公益事業項目147個,籌資336萬元,議成率和資金收取率均達到95%。據同樂鄉同發村黨支部書記呂桂林介紹,通過『一事一議』等辦法,解決了一些新農村建設中的管理民主事宜,激發了村民參建的積極性。
建設新農村,借外力激內力,眾手研墨繪新圖,妙筆丹青新稻鄉。雙潔米業,是久勝鎮水稻專業化合作社的龍頭。與農民開發種植富硒米,成為清華大學等北京18所高校的專用米生產基地。今年,全縣引進省外引智項目進行稻鴨共育生產,面積1200畝。在久勝鎮久宏村稻田旁,新建的鴨捨式樣一致,每個可養200只,1畝地養鴨可增收500元。稻米由雙潔米業全部收購,每公斤高於市場價格0.20元。明年將擴大推廣面積,增加養殖數量。如今,鑫利達、金綠脈等企業在建設新農村進程中起到了拉動作用,強勢牽動農業產業化發展步履。
![]() |
慶安縣的綠色食品走俏海內外 |
建設新農村,省、市、縣直部門伸援手,共繪新稻鄉發展藍圖。
省工商聯出資20萬元為包扶的久旺村建了6棟兩段式育秧大棚,出資7.5萬元幫助貧困戶蓋磚房。今年對接中,省工商聯計劃投資40多萬元搞廉租房工程,還為50名農民找到了用工單位,月收入1000元。
省網通公司為吉安村捐建信息服務站,17臺電腦成了農民獲取信息、尋找致富項目的『直通車』;提供2000冊書籍,由農民到省城書店選購。
市審計局出資2萬元改善基礎設施,扶持大羅鎮東平村進行旱改水1000多畝。
慶安縣51個部門,3個部門包扶一個試點村,搞規劃、建基礎、上項目。縣委要求,幫建是一個實績考核指標,出資出物不少於1萬元。
今年,慶安縣結合林業發展,大范圍推進生態屯建設,達到護屯林封閉化、路邊溝硬質化、村屯路沙石化、綠化帶完整化,660個自然屯,將成為農村新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