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14日電 聽說綏化市北林區南泥河水產養殖基地景美水美,很有塞北江南的風韻,記者慕名前去采訪,來到位於北林區西長發鎮和平村的基地核心區,果然在這裡領略了別具滋味的江南水鄉風采。站在高崗上俯視基地,陽光下片片池塘錯落有致,一眼望不到邊。不過,可別以為這個基地的魅力僅在於此,其實,靜靜的水面下蘊藏的纔是這裡最大的財富。
![]() |
綏化市清濤漁業有限公司擁有純鏡鯉、?魚等十八個品種的成魚,是我省最大的種魚繁殖基地之一。記者邵國良攝
由於嚴格按照無公害水產品養殖標准生產,這裡被農業部首批認定為『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區』,是我省目前面積最大的無公害水產品養殖基地,總面積4萬畝,東起興福鄉、西至西長發鎮,跨東興辦事處和寶山鎮,沿泥河兩岸綿延45公裡;我省首個獲國家認證的無公害水產品標識『泥河鮮』的誕生地;是我省惟一獲淡水魚出口資格的養殖基地。
無公害養殖——產量效益翻兩番
陪同記者采訪的北林區水產局局長王立安驕傲地告訴記者,如今在市場上,只要一提是無公害示范區的魚,就會被高看一眼,標有『泥河鮮』品牌的水產品,批發價平均得比同類產品高1~2角錢。在綏化乃至整個哈爾濱以北市場,『泥河鮮』牌水產品的市場佔有率達80%以上。
這成績可來得不容易。『當年搞無公害水產品養殖,也是背水一戰,被逼出來的選擇。』西長發鎮黨委副書記姚振良說。
西長發鎮是南泥河無公害水產品標准化養殖示范區的核心區域,地下水位高,養魚有歷史,從上世紀80年代就有農民開始嘗試。由於地下水沒污染,養出的魚口感好營養豐,深受市場歡迎。但因是粗放養殖,產量低,成本高,價格也相對高,所以當遼寧等外地魚以低價大舉進攻我省市場之後,西長發的魚很快就失去了市場霸主地位,養殖效益也愈發下滑。在這危機時刻,2002年,北林區借打造寒地黑土綠色品牌之機,率先在這裡開展無公害水產品標准化養殖。西長發鎮養魚農戶的抬頭日子也從此開始了。
當記者見到在當地大名鼎鼎的清濤漁場廠長兼清濤漁民協會會長張有時,他正組織工人拉網起魚。張有給記者拿出了他珍藏的兩個獎牌,一個是黑龍江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的『出境水生動物養殖物/中裝包裝場檢驗檢疫注冊登記證』,一個是農業部頒發的『2006年度神內基金農技推廣獎』。『作為全省最大的水產品苗種基地,我們漁場如今已創下了五個全省第一,但獨獨這兩份榮譽,我最珍惜。』張有對記者說,作為一個民營企業,能拿到全省惟一的一個水產品出口資格,我們感到驕傲與自豪。
市場化運作——農民協會顯神通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南泥河無公害水產品養殖示范區還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漁民都有組織,幾乎沒有一家一戶『單挑兒』乾的。有濱北養魚第一村之稱的和平村,自發成立的農民養魚協會起名『益民眾發』,含義就是對農戶有益,大家一起發財。村上的養魚戶全都加入進來了,還有外村的,有158戶。
記者來這采訪時,看到村委會主任兼協會副會長侯萬義正幫協會會員、東達湖村村民仇術海起魚,在他的指揮下,三四個小伙子熟練地將農用車上的大鰱魚一網一網地倒進儲魚室的增氧水池中。侯萬義告訴記者,仇術海的魚池離村裡遠,大車進不去,魚販子沒法到現場收購,協會就用小車倒過來,等魚販子來收。『這些服務都是免費的,包括飼料、魚藥的購買,還有技術指導、魚病防治。自打協會出資建了增氧魚池,外地魚商根本「拿不住」我們,過去一家一戶賣魚,起出來不管價好不好、當天就得賣,要不魚就死了,現在可不怕了,這四個池子,能儲10萬斤魚,魚起出來就暫存在這裡,魚商給的價不好就不賣!』
臨別時,侯萬義高興地對記者說,僅通過集體購飼料省一塊和統一銷售提上價,每個會員每年最少多收入3成。養魚掙錢了,這兩年村裡的變化很大,去年起了兩棟小樓,現在又有四五家在打地基要蓋樓,『明年你再來就能看見好幾棟樓了。』
鏈接
七成水產品無公害養殖
近幾年,我省無公害水產品標准化養殖方興未艾,各地積極建設無公害水產品養殖示范園區和示范帶,大力推廣水產品健康養殖技術,推行水產品養殖生產記錄、用藥記錄和產品標簽制度,推動了全省無公害水產品養殖面積大幅度增加。
記者從省水產局了解到,目前全省無公害水產品養殖面積已達549.5萬畝,佔水產養殖面積的75.3%。在2006年綏化市北林區、肇東市和虎林市856農場獲『農業部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區』稱號基礎上,今年我省又在密山市、富錦市、慶安縣和巴彥縣建設4個部級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區,通過對養殖水體、漁用飼料和漁用藥物進行經常性的檢查、監控,確保消費者吃上放心魚。
農業部和省漁業行政主管部門連續5年對全省19個縣(市)50多個水產養殖場戶生產的鯉魚等水產品進行檢測,均未發現禁用藥物殘留,我省也從未發生過地產養殖魚類因質量問題而被投訴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