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18日電 清晨4點半,巴彥縣巴彥港鎮太安村的曹鳳龍就賣完了100多公斤蔬菜,騎上摩托車從縣城農貿市場往家趕了。太安村離縣城只有20多華裡,過去盡是坑窪土路,上趟縣城要一個多小時,下雨就更別提了。『現在好了,一色的水泥路,下多大的雨也不怕了。今早來時,纔用了十幾分鍾。』曹鳳龍高興地說。今年,巴彥港變了,一條條通村公路打通了城鄉經濟血脈,節省了大量時間成本,讓這裡加快了奔小康的步伐。
在計劃經濟年代,巴彥港鎮憑借著水陸碼頭的優勢,靠著全縣境內僅有的一條連接縣城的黑色路面,吸引了省航運公司、省紡織廠、省制藥廠、省工商銀行等多家中省直單位在鎮內建分支機構,全鎮經濟繁榮。但隨著路況破損,各家單位逐步撤產、撤資,巴彥港經濟日漸蕭條。
前年,哈肇公路巴彥段開工,巴彥港鎮積極協調爭取了4公裡支線路建設資金600萬元,鋪通了巴彥港鎮第一條白色路面。去年,在新農村建設開局之年,巴彥港鎮爭取道路建設資金400萬元,改建了鎮村白色路面12公裡,彩磚鋪設巷路1.5公裡;今年,巴彥港鎮爭取道路立項資金230萬元,改建通村公路白色路面6公裡。3年來,除了累計向上爭取道路建設資金1230萬元之外,全鎮自籌資金260多萬元,使全鎮通村、通達公路覆蓋率達到了75%以上,其餘的所有道路全部實現了砂石化。
路通了,巴彥港鎮的經濟復興了。2006年,全鎮社會總產值實現1.2億元,比上年增長了23%,人均純收入達到了3966元。對於這個僅有4個行政村、21460口人的小鎮來說,簡直就是一個奇跡。巴彥港江畔公園三期工程的竣工,引來了無數的觀光人群,也引發了300萬元投入餐飲和旅游開發建設項目,吸引了兩家投資500萬元以上的企業落戶。東鄰木蘭山區的太安村通達公路的開通,開闢了生態旅游市場。
15公裡的通達公路建設,使寂寞多年的山區村活躍了。在平原村屯發展了10餘年的生豬直線育肥技術,現如今剛在山區村屯得以推廣,百八十頭飼養規模的養殖戶越來越多。太安村、金星村是兩個滿族村,地處山區,盛產石材和山產品。過去,由於道路坎坷泥濘,砂石材料和各種農副產品幾乎無法運輸出去,糧價比平原村屯的要低1角,每斤毛豬要比平原村屯的賤2角錢。如今,路修好了,山區的各自然屯全部通了客車;停業多年的金星采石場的機器又重新轉了起來;收貨商販的吆喝聲隨處可聞。太安村趙家店屯72歲的白連和老人激動不已:『我終於盼到這一天了!電視上看到的小轎車來到我們這兒了,也可以坐上「的哥」開的小車去縣城了,糧食和山貨也能賣出去了!』
便捷的交通,使巴彥港鎮走上了致富快車道,而沿江村8200多名群眾,品嘗的則是路暢業興帶來的甜蜜。巴彥港碼頭是松花江上僅有的鄉鎮貨運碼頭,位於沿江村,距離縣城14公裡,驅車10分鍾即可到達。3萬平方米的江畔公園成了巴彥港碼頭重要旅游景觀之地,吸引著眾多旅客游人。客船駕駛員李學軍說:『路開通了,每天我運送游客至少50人,純收入100元,我每天喜歡扯日歷,扯下一張就是100元人民幣啊。』今年,鎮內新增6家餐飲企業,日營業額均在萬元以上。鎮內從事江砂、原煤、紅磚等物資專業運輸車輛192臺,營運出租車12臺,小型三輪營運運輸車32臺。今年夏天,沿江村農民旅游收入達到300餘萬元,江砂采集收入超過700萬元。道路沒有開通前,二三產收入不足200萬元,如今二三產業創收突破1500萬元,人均達到1800多元。
通村公路給巴彥港帶來的致富效應還在放大。客商攜帶資本紛紛湧入辦廠興業,當地的農產品銷售價格普遍上漲了一成以上,農民建一棟房屋的成本降低了1000至3000元,農民人均增收2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