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18日電 題:新型工業化,實現黑龍江全面振興的必經之路--《省委關於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的決定》解讀
前言
為貫徹落實省委十屆二次全會精神,推動全省上下深刻領會《關於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的精神實質,黑龍江日報編委會決定,從今日起推出大型特別報道,對《決定》進行深入的解讀。
據了解,省委起草組深入市縣和有關部門開展調查研究,歷時四個多月完成了《決定》稿起草工作。全會審議通過《決定》,標志著我省工業化進程開始步入新的發展階段。《決定》指出的加快我省新型工業化的重大意義和提出的指導思想、主要目標、基本原則、基本構架、主要措施等充分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深刻反映了我省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對促進工業和全省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和推動作用。
根據《決定》,到2010年我省GDP要達到1萬億元,完成這個目標,靠傳統發展工業的思路是難以解決的,只有堅定地走新型工業化之路。那麼我們省為什麼要這樣定位?基於什麼樣的依據?國內一些省區都提出了較明確的發展定位,我們省如何從實際出發,揚長避短,確定明晰的發展定位?要達到的預期目標是什麼?
關鍵詞
新型工業化道路
最先提出的是黨的十六大報告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實現工業化仍然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艱巨的歷史性任務。信息化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
新型工業化道路要求必須把工業發展和農業、服務業的發展協調統一起來,使工業化同時成為農業現代化和推進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基礎和動力;把速度同質量、效益、結構等有機地結合和統一起來,使我國工業真正具有強大的競爭優勢;把工業生產能力的提高和消費需求能力的提高協調統一起來,把工業增長建立在消費需求不斷擴大的基礎上;把技術進步、提高效率同實現充分就業協調統一起來,使更多的人能夠分享工業化的成果和利益,並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把當前發展和未來可持續發展銜接和統一起來,尊重自然規律和經濟發展規律,走文明發展之路,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
技術手段和重要標志
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要把信息產業擺在優先發展的地位,將高新技術滲透到各個產業中去。
重要特點和注意問題
從我國生產力和科技發展水平不平衡、城鄉簡單勞動力大量富餘、虛擬資本市場發育不完善且風險較大的國情出發,正確處理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關系。
可靠根基和支橕力
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必須發揮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作用,依靠教育培育人纔,使經濟發展具有可持續性。
與傳統工業化道路的比較
一是在三次產業的協調發展中完成工業化的任務,而不是孤立片面地實現工業化;
二是在完成工業化任務的過程中推進信息化,而不是把信息化的任務推向未來;
三是把實現工業化納入可持續發展的軌道,而不是先污染後治理、先破壞後建設;
四是在工業化過程中盡力發揮我國人力資源豐富的優勢,而不是造成大量勞動者失業。
為什麼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是省委著眼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決策,是推動全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實現全面振興的內在要求和必然選擇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黨中央在我國全面進入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已經被國內各省區的發展形勢所證明,是一條振興之路、騰飛之路和發展之路。像我們這樣一個因體制性、機制性矛盾制約,發展滯後的老工業基地,比任何一個欠發達地區都迫切需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都迫切需要實現全面振興。
![]() |
國家實施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以來,我省緊緊抓住國際產業轉移與要素重組、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和我國消費結構昇級的歷史性機遇,堅持以發展為主題,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改革開放和技術進步為動力,不斷加大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力度,提高了支柱產業、骨乾企業和優勢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促進了產業結構優化昇級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全省工業經濟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工業發展速度加快經濟效益穩步提昇
我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持續快速增長,連續三年保持15%以上的增速。2006年,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2554.5億元,比上年增長15.2%,今年1至7月份,累計實現增加值1535.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5.8%,是1998年以來同期最高增幅。2006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685.9億元,比上年增長22%。實現利稅1733.2億元,其中利潤1275.9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7.9%和19.5%,進入全國前五名。今年1至7月份,企業實現利稅雖比去年同期下降3.2%,但扣除大慶油田實現利稅比去年同期增長81.4%。非常可喜的是地方工業效益大幅度增長。今年1至7月份,地方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實現利稅、利潤同比分別增長了19.7%、47.2%和91.5%,在38個大類行業中,有28個行業利潤同比增長,其中電力、煤炭、食品、醫藥、通用設備制造等11個行業增加利潤都在1億元以上。
![]() |
國企改革取得重大突破非公有制經濟日趨活躍
近年來,省委、省政府搶抓國家實施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的歷史機遇,針對我省國企歷史包袱沈重、經濟發展活力不足、結構調整緩慢等突出問題,把國企改革作為振興戰略的突破口,打勝了一場新一輪國企改革的總體攻堅戰。堅持配套推進聯合重組、兼並、主輔分離、社保並軌和分離辦社會職能等各項改革,使一大批企業重現生機。通過開放式招商改制,引資改組改造,促使一批劣勢企業退出了市場。截至2006年底,我省累計完成改制企業3302戶,佔應改制企業3467戶的96%。其中完成改制的大中型企業193戶,佔全部應改制大中型企業201戶的96%。完成改制後的大中型企業,國有及國有控股35戶,佔已改制193戶的18.1%。盤活國有資產近200億元。分離辦社會職能,向地方移交中小學611所,分離輔業單位532個。2006年,規模以上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減至661戶,數量減少了58%,但資產總額、主營業務收入和利稅比2000年分別增長了23.3%、1.2倍和1倍。主營業務收入億元以上企業由188戶增至413戶。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規模逐步擴大,對經濟發展拉動作用明顯增強。截至今年6月份,全省非公企業及個體工商戶發展到179.8萬戶,比上年同期增長4%;從業人員達到548.4萬人,比上年同期增長2.2%;實現增加值佔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39.6%,比上年同期上昇2.7個百分點。在全省13個地市當中,有9個地市非公經濟增加值佔地區經濟總量的比重超過40%,成為推動地方乃至全省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從經濟布局上看,非公有制企業開始向專業化規模經營方向發展。2006年全省80個省級中小企業工業園區已進入企業5141戶,完成基礎設施投資290億元,安置下崗職工23.5萬人。初步形成特色產業集群56個,年銷售收入達219.8億元。
![]() |
支柱產業穩步壯大競爭優勢逐步增強
『十五』期間,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000多億元,建設和改造了哈飛轎車、哈電出海口基地、大慶60萬噸乙烯、30萬噸聚丙烯、重型數控機床等200多個投資1億元以上的大項目,提高了骨乾企業的技術裝備水平和市場競爭能力,帶動了相關配套企業和專業園區的快速發展。2006年,六大基地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387.1億元,同比增長22.1%,固定資產投資758億元,增長25.8%。裝備、石化、能源、食品等支柱產業一直保持了快速增長。裝備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790.1億元,利稅46.4億元,利潤24.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0.5%、44.3%和60.4%。今年1至7月份,裝備、石化、能源、食品四個支柱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10.2%、12.9%、3.8%和18.5%。競爭優勢與集聚效應逐步顯現。2006年,航空航天、生物技術、電子信息和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產值1640.7億元,同比增長26.1%,成為引領結構調整的先導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
![]() |
經濟技術合作不斷擴大區域經濟取得較快發展
大力開展招商活動,推動南北合作,促進東北區域合作。通過闢建各類園區,引進了一批企業和項目,增強了工業經濟發展的後勁。開發區成為牽動外向型經濟的載體,全省外貿進出口總值由2001年的33.8億美元躍昇為2006年的128.5億美元,年均增幅達30.6%,成為中西部省區第一個突破百億美元大關的省份,總量居全國第十一位。哈大齊工業走廊實現了高起點起步,截至今年6月末,基礎設施投資85.2億美元,啟動面積62.4平方公裡,入區企業453個,項目總投資達205.8億元。到2006年底,東部煤電化產業帶初具規模,已被國家列為全國7個煤化工產業基地之一。基地內四大煤城截至今年7月末,實現工業增加值95.2億元,同比增長17%以上。對俄進出口加工基地建設取得新進展,已啟動建設園區37.7平方公裡,入區企業709戶,建成新項目145個,在建項目109個。大小興安嶺生態經濟功能區生態恢復和經濟轉型步伐加快。縣域經濟穩步推進,縣級財政收入由2000年的65.5億元,增長到2006年的115億元,財政收入超億元的縣由21個增加到32個。2007年上半年,縣域經濟穩中有快,運行良好。縣域地區生產總值達到915.2億元,同比增長15.2%,全口徑財政收入76.7億元,同比增長19.1%,其中超億元的縣17個。
![]() |
部分危困行業轉向良性發展安全生產形勢趨於好轉
通過采取突出重點、分類指導、綜合配套用好各項扭虧增盈政策、開展企業信息化試點等措施,地方工業在2001年實現了整體扭虧為盈。樺林、北鋼等虧損大戶基本擺脫困境,經濟效益穩步提昇。煤炭、軍工、冶金等困難行業生產經營形勢明顯好轉,己由過去的負向拉動轉為正向拉動。2006年,規模以上地方工業企業實現利稅209.2億元,利潤92.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9.1%和42.3%。通過深入開展專項整治,工業安全生產形勢保持總體穩定、趨於好轉的發展態勢,今年1至6月份,全省共發生各類生產安全事故6126起,同比減少4827起,下降44.1%(全國下降23.3%)。煤礦等重點行業領域事故死亡人數同比全面下降。煤礦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同比分別下降24.3%(全國平均下降18.5%)和下降32.1%(全國平均下降14.3%)。
新型工業化可產生的三大效果
透視我省經濟社會的發展現狀,不難看出盡管發展形勢喜人,但不容樂觀,發展滯後是不爭的事實。我省經濟發展主要的差距在工業,潛力在工業,希望也在工業,只有堅定地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纔能實現經濟結構的大調整、發展方式的大轉變、經濟的大跨越和社會的大發展,最終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全面振興。
![]() |
第一,只有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纔能從根本上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最終提高國民經濟整體素質。
世界發達國家和內地發達省區的實踐表明,工業化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標志。工業強則國民經濟強,工業化程度高就會推動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現代工業和現代農業的大發展,就會牽動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因此,只有按照新型工業化的要求,充分依托我省的資源、產業、科技和人纔優勢,加快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突出高新技術產業的培育發展,積極承接國內外資金、技術及產業的轉移,促進產業結構優化昇級,構建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制造業為支橕、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纔能破解體制性結構性矛盾,推動國民經濟健康發展。
![]() |
第二,只有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纔能從根本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
當前,資源供給不足已是制約各國經濟發展的最大瓶頸。我省雖是資源大省,有豐富的油、煤、木材等自然資源,是國家重要的糧食基地、工業基地,但也是消耗大省,全省每年消耗8716.5萬噸標准煤。資源利用率低,資源精深加工產業發展滯後,資源優勢並沒有轉化成經濟優勢、市場優勢,淘汰落後生產能力的任務十分繁重,一些企業因生產方式粗放舉步維艱,有的因節能減排不達標而停產。特別是還出現了松花江水體嚴重污染、七臺河東風煤礦特大爆炸事故,慘痛的教訓告訴我們,粗放型發展的路子再也不能繼續走下去了。我們的出路只有一條,就是盡快調整發展思路,轉變發展方式。只有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依靠科技進步推進資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轉變,擴大資源的綜合利用和循環利用,延伸資源開發的產業鏈條,強化節能減排,淘汰落後生產能力,加快形成高端化、集約化、生態化的新型產業體系,纔能實現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纔能闖出一條具有龍江特色的、質量效益型的、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新路子。
![]() |
王俊平作
第三,只有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纔能從根本上提昇工業經濟的整體競爭力,最終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
廣大發展中國家都在處心積慮、千方百計地謀求發展。
我們的近鄰印度2006年開始規劃,用七年時間引資900億美元,與日本合作建設1483公裡貫穿北部、西部六個邦的工業走廊,准備打造12個產業集群,10個物流園區,走廊建成後將使印度就業增加15%,工業產值增加28%,出口增加38%。
縱觀國內,國家近幾年先後實施西部大開發、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中部地區崛起等發展戰略,使全國呈現出競相發展的局面。東部地區已由招商引資轉向招商選資,由來料加工轉向搶佔產業鏈高端,開發區開始騰籠換鳥,經濟發展的新一輪競爭已經開始。
環顧東北,我們可以發現,遼寧『五點一線』沿海經濟帶已初具規模,東北地區經濟發展的龍頭地位日漸形成;吉林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速,國家光電子產業基地、生物產業基地紛紛落戶,大有後來居上的氣勢;內蒙東部地區已列入國家東北地區振興規劃,資源優勢、地緣優勢已開始顯現。
盡管『十五』以來,我省的發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仍處於新型工業化的起步期,仍處於一個攻堅克難、爬坡追趕的發展階段。經濟欠發達仍是我們最大的省情,激烈的競爭迫使我省必須跨越式發展。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我國經濟社會步入科學發展道路,東北老工業基地加速振興,東北振興規劃出臺,寶貴的機遇激勵我省必須跨越式發展。我省特有的資源優勢、科技優勢,較為齊全的重化工業體系、特色突出的區域布局和日臻完善的基礎設施,一批骨乾企業、工業園區已進入加快成長期,將支橕我省實現跨越式發展。
當前,我省只有紮實推進新型工業化,充分利用支持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政策機遇,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推動工業又好又快發展,纔能更好地發揮工業的主導作用,帶動現代農業快發展,拉動現代服務業大發展,在新一輪經濟發展的競爭中迎頭趕上,纔能在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建設上邁出更大步伐,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