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省審計廳幫扶新農村建設打造『明水第一村』
2007-09-19 14:31:17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馬雲霄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9月19日電 2006年,明水縣向榮村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們走田間,踏地頭,訪農捨,還和村民們結上了『親戚』。他們就是省審計廳的乾部職工,用村民們的話說他們是向榮村的『福星』。

  『綠色扶貧大棚讓俺掙了1萬元』

  向榮村地處城鄉結合部,守著城鎮卻沒有掙到城裡人錢。省審計廳幫建後,便把蔬菜產業作為主導產業發展,於是10棟『扶貧大棚』拔地而起。

  盡管秋日陽光高照,剛賣菜回來的農民朱大海顧不得歇晌就一頭鑽進蔬菜大棚,忙碌起來。今年39歲的朱大海在不情願的情況下開始蔬菜大棚種植,沒想到黃瓜一茬就收入8000多元。他邊侍弄著鮮嫩的黃瓜邊告訴記者:『我每天早上3點就出去賣菜了,黃瓜、菠菜都有,每天銷菜量就達幾百斤。現在村民們都羡慕死我了,說我這回掏上了。今年一畝大棚就能讓俺多收入1萬元,比陸地蔬菜增收近10倍。』

  大棚不要錢,種子又是從省農科院引進的良種,也不要錢,整個就是一個白種,但是在別人看來是天大的好事,可在向榮村,農民卻不買賬。朱大海回想起年初動員他種大棚時,可不是這樣心甘情願。他說:『那時沒有棚室種植技術,又不知道能不能掙錢,都說效益好,但是俺們得眼見為實。』一旁的村支部書記陳江說:『農民是不見錢不乾,那時,我都攆到地裡去勸他,因為他是黨員,在老百姓不認的時候,他得做表率。』『今年乾旱,陸地蔬菜減收,菜價高,現在大棚裡的二茬菠菜、香菜也能賣上個好價。明年俺要接著乾,大棚收費俺也乾。』朱大海信心十足。

  現在向榮村農民都朝著大棚使勁兒,明年都要包大棚,種植棚室蔬菜。從不認識到認識再到熱情高漲,向榮村農民觀念的轉變,還要歸功於省審計廳。明水鎮黨委書記付中感觸特別深,他說:『我從來沒見過這樣的幫建單位,比自己家的事還上心,他們是真幫實扶。』

  利用地緣優勢,發展蔬菜產業是省審計廳給向榮村開出的第一劑『良方』,他們第一批投資興建了10棟大棚,選擇省農科院提供的優良黃瓜種,在今年乾旱的情況下,畝產達到2000公斤。同時,調整種植結構,將保護地栽培蔬菜種植面積由原來的2006畝擴大到3700畝,新增蔬菜種植戶58戶。由於向榮村的農民以往都是種植大田作物,對蔬菜的種植技術不了解,省審計廳就主動協調,省農科院專家半年4次來到向榮村實地考察,確定適合該村種植的品種,還手把手技術培訓,使全村種植戶培訓面達到了100%。省審計廳還先後為向榮村引進蔬菜生產新技術3項,引進蔬菜新品種4個,打造了『向榮油豆角』、『向榮黃瓜』品牌,遠銷黑河、齊齊哈爾和哈爾濱等地。現在,向榮村計劃發展棚室蔬菜500畝,陸地蔬菜5000畝。蔬菜將成向榮村的主導產業。

  為了延長產業鏈條,多層次增加農民收入,省審計廳推動向榮村引進了『昆侖瓜菜氮氣保鮮有限責任公司』,目前,已經進行試生產,預計正式投產後,年可保鮮蔬菜3000噸,安排村民就業90人,菜農畝增加收入450元。如今,向榮村蔬菜生產已經形成了種植、加工、保鮮、銷售一條龍的產業化格局。

  『俺們現在和城鎮沒什麼兩樣』

  走進向榮村,標准的小康住宅十分引人注目。氣派的庭院,一應俱全的時尚家電,整潔漂亮的院落,青一色紅磚牆,家家門前的小石橋,展現著當今農民的富足。『多虧省審計廳了!咱建新房子還給優惠補助。這幾年,我兒子在大慶打工,年收入都在萬元以上。家裡就剩我們老兩口,一年種地種菜收入還不少呢。』農民賈志軍自豪地說。

  在去年,向榮村可不是這樣,那時向榮村是遠近聞名的環境差村,柴禾連屋,屋連灶臺,柴草垛與糞堆並存,滿村都是土路、土房、籬笆牆,一到雨天出不去,進不來,髒亂差簡直是不堪入目。在明水扶貧多年的省審計廳經貿處張曙明處長說:『貧困村我們也見過,但沒見過離城鎮這麼近,還這麼髒、這麼亂的。』

  省審計廳幫建組與村乾部認真商討,下決心從改善環境入手,下大力氣改善村容村貌,省審計廳幫助協調了一部分資金,派專人督促,這個舉動感動了明水鎮向榮村的村民。他們連夜開會,發動群眾,『幫建單位這樣支持,咱們要下決心清理髒亂差!』村裡下了一道死命令,整治村榮村貌。於是,用了幾天的時間,把堆積十幾年的垃圾徹底清除,村路、院宅,盡管還是土路、泥房,但也還乾乾淨淨。『第二次來到向榮村,一看村子乾淨了,村民們也熱情起來了,我們感到盡管村裡基礎設施差些,但面對發展,村乾部著急,村民們有信心。這個窮親戚我們認定了。』省審計廳副巡視員徐永成說。

  為解決農民出行難,省審計廳協調有關部門,為向榮村建設了6公裡通村公路。用紅磚在4米寬的白色路面兩側修建了各1米寬的路肩,加寬了路面,村民們都說,省審計廳為我們修建了一條幸福路、希望路、小康路。朱大海體會特別深。他說:『以前賣菜半夜12點就得出門,往城裡跑,盡管到城裡就是2公裡的路,但是路不好,一走就得二三個小時。遇到雨天,根本就無法走,有時就用肩扛著蔬菜到城裡賣,那時別提有多難了。現在好了,審計廳給俺們修了致富路,3點鍾菜市開門,俺提前10分鍾走就行了,太方便了!』陳江對記者說:『以前由於村裡沒有路,收豬的到村裡都每斤便宜2角錢,村民還得僱四輪子給拉出去,要不人家都不收。』

  路好了,省審計廳乾部職工又尋思著怎麼讓貧困戶住上好房。他們協調有關部門,爭取危房改造資金,對50戶危房進行了改造,全村農民住房的磚瓦化率提高到65%。如今,走進向榮村處處可見紅磚、沙子、水泥,村民都為建設自己的新居而忙碌著。記者走進正在建房的孫曉民家,白色房、藍色門,還別有創意的建造了一個陽光房,直通院子,他說:『城裡人的別墅不都這樣嗎?現在俺們有條件了,蓋房審計廳還給補助,差啥不蓋呢!』推開孫曉民家的門,除了地面還沒處理好,一切都已就緒。大廳四周多彩射燈,屋內喜氣洋洋。廚房、浴室、廁所規劃有序,整潔一新,100平方米的房子坐落在綠色叢中,比城裡的住宅還像樣,令人羡慕不已。孫曉民說:『現在俺們一看環境好了,心情也好了,各家都比著建,生活檔次一下就提高了。』

  劉喜濤的兒子在大慶打工4年了,走的時候村裡還破破爛爛的,沒想到不到兩年的光景,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回來的時候,都認不出家了,簡直不敢相信,這就是我曾經居住多年的地方!』的確,省審計廳幫建的兩年來,向榮村農民生活環境發生了巨變,3200平方米的廣場,體育器械齊全;在村中心路兩側,統一標准的4000延長米紅磚牆,村民親切地稱之為『千米紅色長廊』;白色通村路兩側新栽柳樹8000多棵,栽花5000多株……生活區與養殖區實現了分離,農民過上了城裡人生活,用上了清潔能源。

  『現在,一打開開關,氣就出來了,做飯一點煙都沒有,再也不用受煙熏火燎的苦了。下雨天也不用抱柴火,可乾淨了。』用上秸稈汽化爐的農民劉喜濤笑得合不攏嘴。為改善農民生產生活環境,省審計廳積極幫助向榮村引進沼氣開發項目和秸稈汽化爐。今年計劃為50戶農民家庭安裝秸稈汽化爐。

  『3000冊科技圖書俺們看個夠』

  省審計廳把幫建工作當作是學習和服務的過程,他們緊密結合自身職責,邊實踐、邊提高,促進了幫建工作的深化。他們積極加強指導村級組織建設,引導農民積極主動參與新農村建設,參與項目的謀劃、決策和實施的全過程,特別是組織和引導農民自覺參與『一事一議』籌資籌勞,使農民對新農村建設更加清楚明白,更加有信心。

  『現在我們的財務都公開,張榜上牆接受農民監督。而且,修建通村公路、安裝自來水等涉及農民切身利益的事情,廣泛征求農民意見。如今的村支書是越來越好乾了,農民也非常支持,這多虧了審計廳的幫建。』陳江感觸很深。

  近兩年來,省審計廳注重改善農村教育、衛生、文化條件,提高農民素質。科技文化大院的建設使向榮村農民有了補腦充電的好去處。3000多冊農業科技圖書使農民有了不走的『老師』,農民閑暇時都來這裡,尋求種田知識,他們說:『這裡的3000冊科技圖書俺們看個夠。』他們還組織哈醫大四院的專家為村民送醫送藥。省審計廳15名廳處級乾部與15戶貧困戶結成對子,通過親情扶貧為貧困戶雪中送炭。

  『省審計廳幫建向榮村新農村建設兩年,幫扶明水縣六年,先後為我縣協調落實項目21個,爭取資金3700多萬元。我們真是攀上了高枝兒。』明水縣委副書記韋健璇這樣說。

  昔日的落後村,兩年間一躍成為『明水第一村』,提起這樣的變化,省審計廳廳長李希龍說:『我們幫建是綜合了省直各部門的力量,建設新農村是我們的責任,看到向榮村蒸蒸日上的局面,我們很欣慰。』

責任編輯:強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