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23日電 為了構建和諧社區,建國街道辦事處在全省率先將心理諮詢師引進社區,免費為居民提供諮詢服務。但一年多過去了,僅有480多人次前去諮詢,與轄區4萬多名居民數量相比,諮詢人數少得可憐。
無奈,最近建國街道辦事處准備給轄區所在的6個社區下達硬指標:要求每個社區每個月必須落實兩位居民前去進行心理諮詢,以提高諮詢量。本來是好心請來諮詢師,現在卻要用行政手段提高諮詢量,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街道辦:1:100的諮詢比例與最初的預想相去甚遠,讓我們感覺很『受傷』
據建國街道辦事處書記郭樹林介紹,建國地區是一個純居民區,轄區有6個社區、人口43000餘人。『青少年多、單親家庭多、殘疾人多、低保戶多、無業人員多、外來人口多』是這一地區人口構成特征。特有的『六多』人群在就學就業、看病求醫難等諸多社會壓力下,難免產生冷漠、悲觀、焦慮、浮躁等負面情緒,這些不和諧的心理障礙如果得不到及時疏導、化解,將直接影響社區居民的工作、學習、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影響家庭和睦和社會穩定。
街道辦決定從平和居民心態,加強人文關懷,引導社區群眾建立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上入手。他們找到了曲偉傑心理健康學校,提出了要將心理健康服務引入社區的想法。這個想法打動了校長曲偉傑。雙方反復磋商,於2006年3月,在黑龍江省率先成立了『社區心理健康服務中心』,所轄6個社區也分別建立了『社區心理健康服務站』。中心和服務站均由辦事處提供場地,學校出具有國家心理諮詢師資質的12名諮詢師,每周末的兩天義務為社區居民提供免費諮詢服務。
為了讓心理諮詢活動蓬勃開展,街道辦先對社區乾部進行了培訓,同時在各社區開展各種形式的心理講座,普及知識。盡管花了很多心血,中心和服務站在開展心理諮詢之後,並沒有得到社區居民的接受。據街道辦統計,中心成立一年多來,僅有480人次前去諮詢,這與轄區43000的人口相比,諮詢比例為1:100。據了解,不少服務站成立了3個月時,仍然沒有一個人前去諮詢。據有關人士介紹,我國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口比例為1:20。對於建國街道辦而言,1:100的諮詢比例顯然與預先設想的相去甚遠。
免費諮詢、優質服務,居民卻不買賬。是什麼阻住了居民諮詢的興趣和腳步?
社區:任憑我們說破嘴皮子,跑斷腿,居民就是不認賬,反倒是外區的人更有興趣來諮詢。
建國街道辦下轄6個社區,每個社區工作繁雜,人手都很有限。成立『社區心理健康服務站』,客觀上又給社區添了一項新內容。盡管如此,每個社區仍盡職盡責。社區乾部比較掌握區內居民的情況,他們通常會針對特殊人群建議其去諮詢,然而卻常被居民以『我沒病,看啥心理諮詢師!』為由拒絕。有時候,社區乾部帶著諮詢師來到居民家門口,卻被擋在門外不讓進。
松源社區主任陶坤說,心理諮詢難開展的主要原因是一些居民的認識不到位,他們認為只有性格扭曲、心理變態甚至有暴力犯罪的人纔應該去接受心理治療。因此,一些居民在學習、工作、生活中遇到心理壓力,產生負面情緒,寧可自己想辦法調適,也不願到社區來傾訴和諮詢。
社區乾部在日常工作中與單親家庭、殘疾人、低保戶、無業人員、外來人員、空巢老人這類社區中的弱勢群體接觸較多,知道這樣的群體中經常發生對現實不滿、鄰裡糾紛、兩口子鬧離婚等家長裡短的雜事,應是街道和社區開展心理和諧教育的重點對象。但一些社區乾部反映說,恰恰是這部分居民由於自身文化素質低、自卑、膽怯等原因,不願敞開心扉面對心理諮詢師。倒是一些外區的居民聞訊後前來諮詢,據了解,曾有來自南崗區、香坊區等地的居民來上門諮詢。一對老夫妻經多方打聽找到建國街道辦,他們來諮詢17歲的外孫女的心理問題,老兩口後來還動員兒媳婦接受諮詢。
通達社區主任周鳳英告訴記者,其實,能來諮詢的人纔是最大的受益者。一位在某國家機關工作的居民因犯錯兒被開除公職,妻子與其離婚了,現在靠蹬三輪過日子。生活狀況天上地下的急劇變化,讓這位居民天天抱怨『活得沒意思』,感覺自己『抬不起頭來』。在周鳳英的動員下,這位居民與諮詢師談了四五次後,心情開朗多了,有一次還因為做好事上了電視。周鳳英說,以前的居委會也常做一些勸解工作,但治標不治本,諮詢師能找到『心病』的結,對癥下藥,效果都特好。周鳳英說,她成功推薦了30多位居民去諮詢,包括農民工、個體小老板都在她的動員下去諮詢了,結果,她發現每個人諮詢後都變得高興了,精神頭也足了。心理諮詢真的很神奇。
『本來是好事,可是居民不認賬,我們也很苦惱。』一些社區乾部無奈地說。
居民:社區人來人往的,哪有隱私可言?再說,咱也沒得精神病,看什麼心理醫生啊?
對於街道、社區提供的服務,一些居民也表示理解和感謝。記者采訪中發現,其實很多人願意去諮詢,但社會環境對心理諮詢有偏見,使他們感到了壓力。同時,社區的環境、對心理諮詢的誤解,以及居民擔心自己的隱私外泄等原因阻住了居民諮詢的腳步。
一些居民認為,俗話說,家丑不外揚,雖然自家有不痛快的事兒,可也不能相信陌生人,將心底的秘密倒給外人,不安全,還是關起門來自己解決吧。再說,咱也沒精神病,看啥心理醫生啊,多丟人啊。
有的居民說,社區設在小區顯眼處,進出都在鄰居視線監督下。原本想去諮詢,可擔心鄰居瞧見會議論。有的社區就一間辦公室,所有的人都擠在一起,諮詢時,被熟人看見、聽見了,很容易泄密,讓居民缺乏安全感。在某社區,一名21歲的女孩去諮詢時被鄰居看到,回頭院裡就有了『這家閨女得精神病了』的傳聞,最後,女孩和家人懾於這種社會輿論,說死也不再去諮詢了。
還有一些居民對諮詢師的資質表示擔懮,天上不能掉餡餅,免費的諮詢能提供優質的服務嗎?該不會是心理學校為打知名度和練手藝纔開展諮詢活動的吧。
針對心理諮詢面臨的問題和居民的疑問,建國街道辦也在不斷反思,他們已經多次召開座談會,研究下一步工作的推進辦法,並准備先從美化環境入手,裝修、改進心理諮詢室的設施,增加心理諮詢儀器設備的投入,再印制宣傳小冊子加大宣傳力度。郭樹林書記說,實現和諧社區的建設,開展心理諮詢能打開居民心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