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東北網9月23日電(記者孫曉銳)日前,由文化部舉辦的紀念中國話劇誕辰100周年——『中國話劇百年經典劇目展演』在沈陽展演,作為哈爾濱市唯一一臺演出劇目,哈爾濱話劇院的原創大型寫意話劇《蛾》由文化部正式選定參演。19日下午14時和晚上19時,哈爾濱話劇院復排的《蛾》在沈陽南風大劇院演出兩場,兩場演出場場爆滿,顯示出哈爾濱話劇院的經典劇目的永恆魅力。
當最後一幕,燈光收回,小船遠去,觀眾席上鴉雀無聲,靜得演員都有點害怕,當漫長的4、5秒鍾過後,觀眾們突然爆發出了雷鳴般的掌聲,掌聲持續了幾分鍾,演員興奮得頭發根都豎起來了,幾次謝幕觀眾仍熱情不減。 《蛾》是一個寓言性的先鋒經典話劇據院長車承濱介紹,《蛾》與來自全國的幾十臺話劇百年經典劇目一起獻禮話劇百年。該劇在1989年曾在沈陽獲得首屆東北地區話劇節優秀演出獎。編劇、導演、演員分別獲得全部的一等獎,被譽為改寫了戲劇史並改變了戲劇教育的巔峰之作。
《蛾》給觀眾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船工兄弟大和二在水災中救起了少女蛾,兄弟倆都想娶蛾為妻,以拋古錢決定蛾的命運。蛾嫁給了大,可是蛾喜歡二,她向往著自己像野百合一樣盡情地開放。在大跑下江船的時候,蛾與二互相表露了愛情。經過一場你死我活的較量,大明白了蛾的心思,走了。後來蛾卻發現二和大一樣。夜色蒼茫,蛾希冀著命運的亮色……
《蛾》的女主演叫白楊
在劇中,蛾的扮演者是20歲的市藝校學生白楊,劇中三位主要人物借助漁網精彩舞動,甚是好看。劇中,蛾更喜歡船工二,白楊為表達二和蛾相互愛慕之情,對二和蛾的情感表達既准確又新鮮。當二和蛾私會時,大膽地采用了二人轉的身段來表現二與蛾的欣喜之情。白楊認為:大和二及蛾三個角色正是人類生存的三種基本形態,是中國人精神歷程的鮮活標本。主人公蛾被荊棘鳥的傳說感動,前方就是有針鼻大點『亮兒』,也肯捨命撲奔。形象地揭示出文化對於傳統觀念和生活方式的破壞性,同時又可看出文化毀滅傳統,引導人類改造世界追求光明的巨大意義。
王雨:叛逆者『二』
在《蛾》中,『二』是個有追求的年輕人,生性浪漫,會討女孩子歡心和『大』的反差很大。飾演『二』的23歲的王雨是伊春人,他平時也很擅長和年輕人溝通,喜歡迎接挑戰。他對『二』的理解十分到位,他覺得每一個時代都有『二』這樣的有叛逆心、愛突發奇想、比較前衛的人。
王雨以前參加過省龍江劇院的多次演出,在很多臺綜藝節目跳舞,是舞蹈的行家裡手。而在《蛾》中,對形體身段舞蹈要求很高,臺詞也不似以往演過的傳統戲曲那樣過於講究腔調,而是接近生活。雖然完全適應下來下了一番工夫,但他還是十分喜歡。
曹瑞:多面手『大』
如果一個演員身懷多項技能,就有了討觀眾喜歡的『本錢。在《蛾》中飾演『大』的20歲的綏化小伙子曹瑞,舞蹈、技巧、雜技、街舞等樣樣拿手,顯露出不凡的功底和潛質。
曹瑞2003年從白淑賢藝術基地畢業,長著一付瞇縫眼睛,相貌並不出眾,他入了導演的『法眼』,靠得就是身懷絕技。《蛾》排練的過程當中,曹瑞練功一日不輟,天天都累得一停下來就想找地方歇著。苦是真苦,但曹瑞卻笑言自己樂在其中,自覺堅持壓胳膊壓腿,他生怕一天不練功,身體就『縮』回去,那些舞蹈就不能跳好。
他對自己在劇中飾演的角色情有獨鍾,也很有心得,他覺得『大』雖然表面上看並不漂亮,卻踏實、本分、任勞任怨,是一個活得很實在的人。曹瑞甚至覺得『大』有點像自己的父親,一個生活在我們周邊的人,所以他對演好演活這個角色充滿信心。
原著導演肖致誠:化蛹成蝶
肖致誠先生是北方黑土地上一位成績斐然的導演。生於1943年,1948年參加文工團工作。曾任哈爾濱話劇院藝術總監、一級導演。1966年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哈爾濱市戲劇家協會副主席。1993年因病逝世,享年59歲。1987年,在全省創作研討會上,哈爾濱話劇院車連濱創作的劇本《蛾》出爐,開始由一位上戲畢業的導演來導,觀眾反響平平。肖致誠導演臨危受命,棄用所有服裝、道具、燈光、甚至演員,推倒重排。反復加工修改、精心排練打磨一個多月,纔有《蛾》的最後化蛹成蝶。
肖致誠先生曾在黑龍江話劇團、哈爾濱話劇院任演員、導演、藝術總監。在執導大寫意話劇《蛾》劇中,嘔心瀝血,畢其一生功力。為忠實而准確地把作品形象化地展示在舞臺上,以其深厚的生活根底與紮實地藝術經驗,結合中國文化獨有的審美觀念,廣集博采、吐故納新、承前啟後,創作出一部至今堪稱話劇表演『藝術教材』的佳作。他曾導演過《先鋒戰士》《保爾柯察金》《吉他輕輕彈》《黑俊妮告狀》《蛾》《人民毛澤東》等多部話劇和《哦、昆侖》《大森林的回聲》《高高的興安嶺》等電影、電視劇。獲得過首屆東北話劇節導演一等獎;第二屆中國話劇導演金獅獎;第二屆東北話劇節導演一等獎;黑龍江文藝大獎、哈爾濱天鵝文藝大獎。
復排導演邢友江:肖致誠的徒弟
邢友江是齊齊哈爾市人。1968年下鄉。1969年調入黑河文工團。1981年調轉到齊齊哈爾話劇團工作至今。歷任演員、藝術室主任,國家一級導演。導演的劇目曾多次獲五個一工程獎、文華新劇目獎、文華導演獎、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等國家級獎項。他認為,《蛾》是追求精神的光亮,肖致誠是我的恩師,復排是對肖致誠和中國話劇百年致敬。
可以說正是通過塑造活生生的具象人物,揭示了一種抽象的人生哲理,使人們通過有血有肉的具象人物,領悟到了一種具有普泛意義的審美意念。然而,它的成就還不僅僅限於劇目本身,而且對整個話劇創新的歷史走向也有一些定的啟迪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