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哈爾濱五年來164萬人次受惠『1+10+1』救助體系
2007-09-24 10:14:32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王婷 彭溢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9月24日電 19日,記者走進哈爾濱市第63中學的一間教室,裡面整齊地擺滿了文具、書本、衣物等學習和生活用品。正在挑選圓珠筆的張煜是該校三年三班的學生。她說,幾乎每個月她都會來領本和筆,有時還會有合適的衣服,都是免費的。這裡就是該校的『愛心超市』。副校長陳曉冬告訴記者,全校每年都有100多名低保、特困學生,佔在校學生總數的20%左右,這個『愛心超市』專門為家庭困難的學生提供幫助,教室裡的用品全都是社會各界和學校的老師、學生們無償捐助的。今年,教育部門為這100多名孩子每人減免了100多元書費。

  為了不讓一名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輟學,哈市出臺了《中小學貧困學生助學金征集與使用管理辦法》,建立了以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籌措資金的助學機制和貧困家庭子女接受職業教育援助機制。五年來,累計投入助學款4752萬元,資助學生24萬人次。

  哈市1997年開始探索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當時低保對象主要是『三無人員』,僅有2400人,佔非農人口的0.1%,月平均保障標准為100元。後來,以家庭月人均收入作為低保對象認定條件,低保救助對象大幅增加,建立起了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但由於缺乏統一步調,多頭管理,資金分散,救助效果並不明顯。怎樣纔能使有限的資金『好鋼用在刀刃上』?解決困難群眾的醫療、住房、子女入學等多方面救助需求,建立起綜合救助體系,成為擺在市委、市政府面前的重要課題。

  2003年,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哈爾濱市確定了構建以『基本生活救助為基礎、10項專門救助為輔助、社會互助為補充』的『1+10+1』救助體系的思路,成立了社會救助領導小組,建立了部門聯動機制,將內容不同而又相互聯系的救助工作整合在一起,構成有機的救助系統,使哈市社會救助工作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五年來,投入低保資金9.61億元,月人均補差額現已達到103元;投入社會救助資金3.2億元,救助困難群眾164萬人次。

  10項專門救助是低保制度的延伸和發展,也是『1+10+1』救助體系的中心環節,包括醫療、教育、住房、就業、供暖、用水、用電、殯儀服務、司法和應急救助,2006年哈市10項救助月人均達64.2元。

  住在哈市南崗區新發中學社區的王敏一家三口就是哈市綜合救助體系的受益者。王敏曾在哈市地下賣服裝,丈夫患病,一家三口雖算不上富裕,但也有些積蓄。2005年王敏得了乳腺癌,連續兩次的手術花去了十餘萬元,房子賣了,積蓄也用光了,一家人只好搬到母親家裡住。今年3月,王敏一家被核定為低保戶,三口人上個月領了635元錢,其中基本生活救助430元,孩子上高中加發60元,獨生子女費10元,3個月的醫療補助90元,還有45元是針對肉蛋等副食品漲價的食品補貼。

  哈市積極挖掘救助資源,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救助,累計接收社會捐款6250萬元,救助困難群眾86萬人次。稅務、工商、勞動等部門出臺優惠政策,為低保對象等困難群眾再就業創造條件。2006年,哈市建立了全國最大的職業技能培訓基地,為困難群眾提供免費技能培訓,現已幫助3000多人實現再就業,其中300多人事業有成,並積極幫助下崗兄弟姐妹創業脫貧,使困難群眾共享和諧發展成果。

  目前,哈市城鎮居民469.49萬人,納入低保范圍20.04萬人,佔4.2%;農業人口504萬人,納入低保范圍9.4萬人,佔1.9%;還有五保對象2.5萬人。2005年以來,哈市按照城鄉統籌的原則,抓住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契機,推進『1+10+1』救助體系向農村延伸,搭建了『以農村低保制度、災害救助制度為基礎,農村五保供養為重點,以醫療、住房救助為輔助和社會互助為補充』的農村社會救助體系基本框架,為緩解農村貧困群眾的困難做出了積極貢獻。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