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25日電 題:新一代青年士兵的楷模向南林:精武報國寫忠誠②
『這雙手,能操作、保養、維修團隊五分之四的裝備,使50餘臺趴窩的大型裝備「起死回生」;
這雙手,使團隊新配發的操作最復雜、保障最困難的裝備,當年列裝當年形成戰斗力;
這雙手,曾7次接過軍區、集團軍、師、團領導頒發的專業技術比武冠軍獎杯;
這雙手,取得了6次換崗、崗崗技術精湛的業績,寫下了「我的崗位請放心、我的戰位無差錯」的錚錚誓言……』
這是在沈陽軍區某部修理連慶祝建軍80周年晚會上,戰友餘威以《一名精武戰士的手》為題,寫詩稱贊班長向南林。
勤學苦練小兵也能頂大梁
指揮儀是裝備的『眼睛』和『中樞神經』,構造精密,光線路圖就有一尺多厚。在士官學校學習期間,向南林在埋頭苦讀的同時,還時刻不忘提高動手能力。遇到不明白的,就追著老師刨根問底地請教。就這樣,向南林總結出了『聽聲判斷、觀表定位、按圖推演、實地解難』指揮儀四步排除故障法,被學校在教學中推廣。
回到部隊,訓練時,向南林常常在指揮儀旁一蹲就是十幾個小時,練就了辨故障『一聽准』的絕活兒。
2004年8月,在集團軍組織的裝備專業比武中,向南林在眾多強手中脫穎而出,以領先第二名20多分鍾的優勢奪得第一名。
敢闖敢試士兵也能攻難關
說起向南林,團副參謀長周常學印象最深的是他的『我能行』精神。有一次,向南林拿著一篇稿子找上門說,『周參謀,寫了點東西,請您指點指點。』周常學沒當回事兒,可沒過幾天,向南林又接連找到他。『我按您的意見改完了,您再幫我看看吧。』向南林的執著勁兒感動了周常學。改了一遍又一遍,終於,向南林的處女作發表了。
『小戰士也能寫學術文章』。在向南林的影響和帶動下,去年該團共發表學術文章和研究成果40多篇,位列全師第一,結束了多年倒數第一的歷史。
![]() |
短短幾年間,向南林撰寫的《某綜合測試儀常見故障分析及排除》、《部隊應急輸送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等9篇學術文章,相繼在《軍械士官》等雜志發表。 張貴江 攝
緊盯前沿戰士創新纔能打贏
向南林常說,不創新,就意味著落後,戰士也是如此。
在團裡的支持下,向南林與戰友侯斌一次次試驗,一次次失敗,一次次從頭再來。在母校專家的『點撥』下,他們終於研制出了靈敏度高、性能穩定、符合實戰需要的『新型野戰搶修綜合支援系統』,並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三等獎。
有一次,某新型裝備列裝、指揮儀撤編的消息傳到了團裡。這對部隊來說是個喜訊,可對向南林而言,卻意味著一切又要從零開始。新裝備還沒到,向南林就找廠家、找母校、找兄弟部隊,短短一個月,收集整理了百餘萬字的新裝備資料。新裝備一到,向南林就擔起了攻關重任。冒著零下30℃的嚴寒,每天早晨4點起床到訓練場,對照說明書逐個部件、位置悉心研究。為了測准數據,他一連幾天趴在雪地裡接線記錄,手和腳都凍裂了口子……
經過一個多月的潛心鑽研,向南林編寫出了20多萬字的操作教程,制作了6部教學課件。15名操作手、5名教練員,他個個手把手地教。當年10月,首次走上『戰場』的新型裝備使向南林所在部隊如虎添翼,一次考核擊落14具拖靶,創造了軍區歷史上某項射擊之最。部隊首長激動地說:『新裝備當年形成戰斗力,首功當屬向南林。』
向南林,共和國的一名普通士兵,掌握了6種專業修理技能,培訓了60多名專業技術骨乾,參與4次重大演習,累計維修了50餘臺次大型裝備。是什麼支橕你如此刻苦鑽研和訓練?面對記者的提問,向南林脫口而出四個字——『精武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