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哈爾濱9月25日電中秋一過,再金貴的月餅也會失寵,而這個節日獨有的文化內涵將依然延續,團圓吉祥的祝福長留人間。
一塊月餅圓圓滿滿,寄托著中國人的無限親情鄉情。想想看,秋高氣爽之夜晚,備幾塊香甜的月餅、三兩盤熟透了的瓜果,外加一壺佳釀,一家老少遙望當空皜月,拜月完畢後圍坐在一起,品味豐收的甘甜,感謝大自然的恩賜,暢想未來生活的美景,該是何等的詩情畫意。更何況我國古時還有與中秋相關的『燒斗香』『走月亮』『樹中秋』『點塔燈』『舞火龍』『賣兔兒爺』等民俗節慶活動,洋溢著濃郁的民族文化氣息,展現著生活的多姿多彩。
遺憾的是,如今的中秋節,月餅的商業外延被無限放大,拜月賞月、吟詩作賦等文化活動漸行漸遠,節日難免顯得單調。其實,對於月餅,單從食用的角度來說,以今天城裡人的飲食觀念,並非越甜膩越受歡迎,為什麼不能順應市場需求,把它做成真正的美食呢?再進一步,從祖先發明月餅的本來用意出發,能不能給它在填充胃腸的功能之外,創造一些讓人能浪漫起來的文化韻味呢?
每一個節日,都是民族文化長期沈淀的結果,支橕節日傳承的是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唯有這種文化內涵纔能喚起民族自豪感,凝聚起全民族的精神力量。中秋節的月餅,能不能吃出一點文化味,是對商家智慧的考驗。畢竟,傳承和弘揚傳統節日文化,是全體中國人共同的心願。
責任編輯: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