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24日電 在中國,很少有一種食品像月餅這樣,每年總是周期性地陷入爭議之中:月餅是食品還是禮品?是送月餅還是送豪華搭配?象征著親情的月餅為何涂抹上了強烈的利益色彩……爭議的背後,價格是關鍵。研究月餅產業數十年的上海現代食品工作室高級工程師汪國鈞向記者詳述了月餅價格之謎。
月餅制作,絕大多數離不開面粉、油和餡料,但擺上櫃臺後,價格卻從數十元到數百元直至數千元,讓人一頭霧水。
汪國鈞用『搬磚頭』三個字來形容月餅走出生產廠家後的身份變化:同樣的月餅,搬到另一處,但『闊』起來了。他以自己參與抽查的一次經歷為例:一盒250克的月餅,出廠價是18元,廠家能賺一元左右,純利潤為5%。到了酒店,零售價就達到78元,減掉宣傳、包裝、銷售等各種成本費,酒店能淨賺35元,與18元的進價相比,純利潤近200%!『從中可以理解酒店、賓館等為何熱衷於中秋賣月餅。』
『一些廠家為了降低成本,餡料該加的不加,不該加的使勁加。例如五仁月餅,是核桃仁、瓜子仁、杏仁、橄欖仁、芝麻等,果料價格貴,就放得少,糖便宜,多放,有的甚至放糖精、甜蜜素,結果甜度在52%以上。太甜了就加淀粉,降到40%左右,但月餅從此變得硬、韌,像牛皮糖一樣,粘牙,大家都不愛吃了。』汪國鈞說。
由於利潤薄,一些月餅生產廠家在降低生產成本尤其是餡料方面下足了功夫。質量都沒問題,但價格明顯有些『虛火』。
汪國鈞以豆沙餡月餅為例:質量好的豆沙,價格與蓮蓉差不多,18元一公斤;質量差的,只要6元一公斤。但即使這樣,有些豆沙月餅中的豆沙仍然摻面粉,放焦糖色(一種食用色素)兌成豆沙的顏色。
他又以果味月餅為例: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一家臺商企業推出了『鳳梨月餅』,風行一時,於是眾多月餅廠家紛紛開始做果味月餅。但是,水果餡貴,為了降低成本,冬瓜成了替代品,例如一些『哈密瓜月餅』,其實是用冬瓜加甜味劑做的,『這之間的差價就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