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27日電 近日,香坊區市民向文物管理部門反映,在原哈爾濱輕工化工總廠院內有一座歷經百年風雨的辦公樓。香坊區文物管理所邀請有關專家考證,認為這就是由英國人開設的華英油坊原址,即最早的油坊街的開創地。
21日,記者隨香坊區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員來到了位於紅旗大街1號的原哈爾濱輕工化工總廠院內。據香坊區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員介紹,廠裡的老職工都知道廠區內高大的鍋爐房和辦公樓為油坊舊址,但鍋爐房和辦公樓都幾經改造,只有外形還保持不變。
隨後,香坊區文物管理所邀請有關專家查詢了相關資料,並走訪了老香坊區老住戶。經考證確認,這就是近百年前在哈爾濱曾經盛極一時、英國人開設的華英油坊原址,即最早油坊街的開創地。
據香坊區文物管理所所長康猛介紹,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些猶太人在哈爾濱生活期間,從事商貿經營且十分活躍。1908年2月,猶太商人卡巴爾金利用聖彼得堡大出口商納達松公司的名義,從哈爾濱一帶運出以大豆為主的農產品,經由海參崴抵達倫敦,成為中國大豆出口歐洲的第一筆貿易。哈爾濱大豆運抵俄國及歐洲後,立即成為國際市場搶手的熱門貨,被譽為『世界性商品』。從出口大豆中獲利的卡巴爾金於1909年在倫敦同英國資本家合作成立了『華英東方商業公司』。1914年,這家公司與英國投資者一同在哈市香坊開辦了新式榨油廠,即『華英油坊』,最興盛時這裡被稱為油坊街。
據了解,『華英油坊』在40年代逐漸衰敗,建國後先後改稱『東建』、『油脂化工廠』、『化工試驗場』、『化工三廠』。1957年之前一直以生產豆油、豆餅、清油為主。1958年改為生產化工產品,1963年改為生產肥皂等產品,即原來的松花江肥皂生產廠家。1985年,該廠改為哈爾濱輕工化工總廠,1995年該廠關停改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