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輝煌的五年歷史的跨越 十六大以來我省發展成就
2007-09-27 10:03:23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9月27日電 黨的十六大以來,省委、省政府認真貫徹中央制定的各項路線、方針和政策,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以改革的辦法解決發展中的問題,緊緊抓住國家實施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大力扶持糧食主產區生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等戰略機遇,一心一意謀發展,聚精會神搞建設,國民經濟呈現又好又快發展態勢,全省綜合經濟實力不斷躍上新臺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進一步加快,和諧龍江社會建設成效顯著。

  一、經濟發展邁上新臺階,綜合實力明顯增強

  黨的十六大以來,省委、省政府帶領全省人民,緊緊抓住發展中的機遇,積極應對各種挑戰,有效化解各種矛盾,准確把握宏觀調控尺度,全省經濟發展連續跨越新的臺階,綜合實力顯著增強。五年來,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先後突破4000億元、5000億元、6000億元大關,2006年達到6188.9億元,年均增長11.4%,連續五年保持兩位數增長,高於全國1.1個百分點,是改革開放以來發展速度最快的五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突破2000美元,達到2040美元。主要經濟指標均創歷史最好水平。

  二、農業生產能力提高,糧食大省作用凸顯

  五年來,中央和省委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惠農政策,我省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科技投入力度,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2004年全省糧食產量首次突破3000萬噸大關,之後連續三年穩定在3000萬噸以上, 2006年達到3780萬噸,創歷史最好水平,居全國第三位,糧食商品量250萬噸以上,居全國首位,近三年的糧食增量佔全國糧食增量的近20%,為保證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新的貢獻。

  畜牧業大發展。在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農牧業『主輔換位』戰略引導下,實行科學化養殖,規模化生產和集約化經營,畜牧業整體水平提高,市場競爭力明顯增強。2006年畜牧業實現產值480.7億元,比2002年增長68%,年均增長13.8%。2006年末,全省奶牛存欄178.1萬頭,肉牛出欄391.5萬頭,肥豬出欄2389.3萬頭,家禽出欄29800.4萬只,分別比2002年增長90.9%、85.6%、71.2%和52.1%。肉、蛋、奶總產量分別達319.6萬噸、107.6萬噸、464.6萬噸,分別比2002年增長68.2%、27.2%和93.7%。形成了以綏化市、哈爾濱市、齊齊哈爾市和省農墾總局為主的生豬優勢產區,以哈爾濱市、齊齊哈爾市、綏化市和大慶市為主的家禽優勢產區,以哈爾濱市、齊齊哈爾市、省農墾總局和綏化市為主的奶牛優勢產區,畜牧業發展區域格局已經形成。

  綠色食品大省地位進一步確立。我省綠色食品種植規模迅速擴大,加工企業加快發展,市場體系建設更加完善。2006年末全省綠色食品認證個數已達1054個,比2002年增長1.2倍;2006年全省綠色食品種植面積4150萬畝,比2002年增長1.9倍。綠色食品認證個數、種植面積、總產量均居全國首位。

  農業產業化格局基本形成。我省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形成了以哈爾濱、牡丹江、佳木斯等為主的水稻種植帶,以哈爾濱、齊齊哈爾、綏化、佳木斯為主的大豆種植帶,以綏化為主的玉米種植帶。積極培植和扶持龍頭企業,實施兼並重組,增強龍頭企業的帶動力和市場競爭力,形成覆蓋廣大農村的生產基地和龍頭企業群。2006年全省各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已發展到1500個,實現銷售收入665億元,為城鄉居民提供穩定就業崗位25萬個。

  北大荒集團、黑龍江乳業集團等企業集團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組織形式,對農業的輻射帶動作用不斷增強,共帶動種植業基地面積6000萬畝,帶動農戶185萬戶。


  三、工業結構調整見成效,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大

  五年來,我省加大國企改革與脫困、結構調整的力度,工業企業出現了生產和效益同步增長的喜人局面。2006年全省全部工業增加值3049億元,比2002年增長61.6%,年均增長12.7%,連續五年保持兩位數增長。全省工業經濟效益處於歷史最好水平。2006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稅1732.4億元,比2002年增長1.4倍,年均增長25.1%。其中,利潤1267.6億元,增長1.8倍,年均增長28.9%。2006年原油開采4340.5萬噸,佔全國近四分之一,居全國第一位。

 

  國企改革攻堅目標如期完成。2004年以來,全省地方國有企業改制累計完成3302戶,改制面達到96%,基本實現了產權多元化。通過資產變現、土地出讓、化解債務等辦法,籌集改革成本近100億元,盤活國有資產近200億元,171.9萬人實現『並軌』,發放經濟補償金134.3億元,向地方移交企辦中小學校611所,分離輔業單位532個,25戶企業政策性破產終結,化解不良債務40.4億元。樺林橡膠、哈啤、北滿特鋼、四大煤礦等國有企業通過改革重組,采取多元化、混合型的產權模式使國企打破原有的『條塊』制約,國有工業企業雖然數量逐年減少,但運行質量提高,為工業企業增強了發展後勁。2006年全省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效益大幅提高,實現利稅1616.6億元,比2002年增長1.5倍,年均增長25.2%。其中,利潤1209.4億元,增長1.8倍,年均增長29.1%。

  工業結構進一步優化昇級。為加快老工業基地的振興,我省大力發展先進裝備制造業等六大基地和高新技術產業,提昇產業核心競爭力,做大做強優勢產業。2006年,全省規模以上裝備、能源、醫藥、石化、食品和林木加工業等六大基地建設對工業生產貢獻率達94.4%;利稅貢獻率達97.2%;實現新產品產值323.9億元,佔規模以上工業的96.4%。


  四、城鄉市場同步發展,形成市場新格局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鄉居民收入的不斷增加,特別是貿易市場進一步開放,全省城鄉市場購銷兩旺。

  城鄉市場同步發展。隨著一系列惠農政策的實施和『萬村千鄉』市場工程的積極推進,農村市場領域拓寬,容量明顯擴大,扭轉了我省多年來城市市場熱、農村市場冷的局面,呈現出城鄉兩個市場同步發展的格局。2006年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額達到1997.7億元,比2002年增長67.9%,年均增長13.8%。城市、縣和縣以下零售額分別比2002年增長76.3%、41.4%、50.2%,年均分別增長15.2%、9%和10.7%。

  呈現時代特征的商品持續熱銷。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者對技術含量高、彰顯個性的商品備加青睞。2006年,全省限額以上批零貿易企業銷售微型計算機、移動電話、轎車持續熱銷,銷售量分別比2002年增長4.9倍、2.6倍、2.2倍。

 

  五、重大項目牽動力增強,投資對經濟的拉動作用顯著

  我省緊緊抓住國家實施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戰略機遇,加大投融資體制改革力度,積極實施大項目帶動戰略,固定資產投資總額持續擴大,投資增長速度不斷加快,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增強。五年來,全省全社會固定資產累計完成投資7678.9億元,年均增長20.6%。固定資產投資相當於GDP的比例由2002年的29%提高到2006年的36.1%。項目多尤其是大項目多是這一時期投資建設的主要特點。2006年,全省開工億元以上項目499個,完成投資839.4億元,分別比2002年增長1.2倍和1倍。隨著大項目陸續投產,進一步加快了結構調整步伐,增強了經濟發展後勁。


  六、非公有經濟日益壯大,成為經濟發展的新生力量

  五年來,省委、省政府相繼出臺了《關於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經濟發展的若乾意見》等政策,非公有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日益增強。2006年,全省非公有經濟實現增加值2340億元,年均增長22.1%,高於同期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速10.7個百分點。佔全省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由2002年的29%提昇到2006年的37.8%。非公有經濟投資923.7億元,佔全社會投資的41.3%。非公有經濟實現進出口總值95.3億美元,佔全省進出口總值的74.1%。2006年末全省非公有經濟就業人數552.9萬人,佔城鎮單位就業人數65.8%。

  七、對外開放程度提高,招商引資效果顯著

  五年來,我省緊緊抓住國際產業結構加快調整和轉移的機遇,以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為導向,大力實施『引進來』、『走出去』戰略,堅持『南聯北開,全方位開放』,以對俄貿易為重點,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

  對外貿易規模擴大。五年來,我省外貿進出口總值發展速度明顯加快,規模成倍增長。2006年,全省進出口總值突破100億美元,達到128.6億美元,比2002年增長2倍,年均增長31.1%。外貿依存度已由2002年的9.9%上昇到2006年的16.6%,提高6.7個百分點。

  出口商品結構進一步優化。在出口商品中,工業制成品的比重逐年提高,2006年工業制成品出口額76.2億美元,比2002年增長4倍,年均增長49.6%,佔出口總額的90.3%,比2002年提高13.8個百分點。2006年,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分別比2002年增長4倍和1.3倍,年均分別增長49.8%、23.8%。


  招商引資效果顯著。五年來,我省在繼續鞏固傳統市場的同時,積極開拓新的國際市場,目前我省已形成了以俄羅斯為主體,日本、美國、韓國及歐洲並舉的格局,到2006年與我省有貿易往來的國家和地區已達210個,比2002年增加45個。這五年是我省招商活動最多、客商雲集最頻繁的時期。黑龍江——香港活動周、哈洽會、俄羅斯年等活動的成功舉辦,極大地提高了我省的知名度,促進了國內外客商與黑龍江的經貿合作。2006年,全省實際利用外資17.5億美元,比2002年增長41.4%,年均增長9.1%;吸引省外投資300億元,促進了我省經濟的發展和經濟結構的調整。

  八、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生活質量明顯改善

  五年來,省委、省政府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堅持以人為本,廣大百姓充分享受經濟發展帶來的實惠,生活水平和質量得到明顯改善。

  城鄉居民收入大幅提高。我省在加快發展經濟的同時,積極實施就業再就業工程,有效控制城鎮登記失業率,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城鄉居民收入大幅提高。五年來,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繼突破6000元、7000元、8000元和9000元關口,2006年達到9182元,比2002年增長50.5%,年均增長10.7%。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於2004年突破了3000元大關後,2006年達到3552元,比2002年增長47.7%,年均增長10.2%。

 
 


  消費結構提檔昇級。全省城鄉居民消費支出數額大幅增加,吃、穿、用、住等物質需求已從量的滿足向質的方面提高。城鎮居民的人均消費性支出2006年達到6655元,比2002年增長49.1%;農村居民的人均消費性支出2006年2618元,比2002年增長56.4%。2006年,城鎮恩格爾系數為33.3%,比2002年下降2.2個百分點;農村恩格爾系數為35.3%,比2002年下降6.3個百分點。2006年,全省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22.6平方米,農村人均住房面積20.9平方米,分別比2002年增長20.2%和8.3%。全省民用汽車擁有量由2002年末的60.3萬輛猛增到2006年末的108.3萬輛。2006年全省城鎮和農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戶擁有移動電話分別為73部和128部,擁有量分別比2002年增長7.1倍和2.2倍。國際互聯網從剛剛起步到發展迅速,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一種主要手段。2006年國際互聯網用戶達到285萬戶,比2002年增加167.1萬戶。

  九、經濟發展環境明顯改善,政府調控能力增強

  五年來,省委、省政府始終把改善經濟發展環境作為促進全省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擴大開放的重中之重來抓,堅持把解放思想、與時俱進貫穿於創建優良經濟發展環境之始終,以思想的大解放促進環境的大改善,堅持軟硬環境一起抓,從整體上改善經濟發展環境。

  經濟發展軟環境得到優化。以深化改革,轉變政府職能,加強機關作風建設為突破口,注重從根本上解決制約經濟發展的問題。積極推進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創建優良的法制環境。加強專項整治,維護良好的社會治安秩序和市場經濟秩序。規范執法行為,提高執法水平。通過建立法律諮詢熱線和聯系點、走訪企業等多種方式,積極為企業服務。堅持政務公開,提高行政效率,創建優良的投資環境。進一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促進政府職能明顯轉變。從2000年開始,先後進行了三輪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省政府各部門行政審批項目由2325項減少到832項,精簡64%。十三個市地已經完成了兩輪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工作,審批項目精簡均達到70%以上。此外,2006年市、縣、鄉換屆工作圓滿結束,通過換屆,換出了團結,換出了正氣,換出了乾勁,經濟建設和各項工作得到紮實推進。

  經濟發展硬環境進一步改善。2002年以來,我省加大對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農業、交通運輸業、郵電通信業等基礎設施明顯改善,經濟發展的基礎更為夯實。全省新建、擴建尼爾基水庫、磨盤山水庫等大中型水庫,完成了重點城市的防洪工程建設和三江平原的治理工程,截至2006年底,全省共打鑽機電井22.3萬眼,農田有效灌溉面積264.8萬公頃,分別比2002年增加3.4萬眼和46.3萬公頃。建設了哈大鐵路電氣化改造等項重點工程,鐵路運營環境明顯改善,公路通車裡程成倍增長,民航航線大幅增加。

  物價水平總體穩定。省委、省政府面對經濟的快速增長和國際和國內能源、原材料和糧食等項目的價格上漲壓力,特別是面對『非典』、禽流感疫情以及松花江水污染等突發事件,審時度勢,加大宏觀調控力度,有效化解各種矛盾,確保了居民消費價格水平的總體穩定。五年來,全省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CPI)年均增長1.9%,低於全國平均水平0.2個百分點,確保了群眾生產生活的基本穩定。


  十、科技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和諧龍江建設步伐加快

  科技創新力度加大。五年來,我省努力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中心環節來抓,科技投入加大,科技創新能力提昇。截至2006年末,全省擁有各類科技人員9.3萬人,其中科學家、工程師6.5萬人,分別比2002年增長27.4%和27.5%。2006年研究與發展經費支出相當於GDP比例0.8%,比2002年提高0.3個百分點;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到1640億元,其中,哈爾濱、大慶兩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實現產值941億元,佔高新技術產業的57.4%。目前,我省已建成2個國家級和4個省級民營科技示范區,4個國家級火炬計劃特色產業基地,火炬創業園1個,科技企業孵化器42家,服務功能不斷完善,服務能力不斷增強,服務水平不斷提高,初步建成了適應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服務支橕體系。

  教育事業取得長足進步。五年來,我省繼續實施教育興省戰略,加大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文盲工作力度,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擴大高等教育規模,提高人口整體科學文化素質,普通高等院校由2002年的48所發展到2006年的65所,平均每萬人口在校大學生由2002年的88人增加到2006年的213人。人均受教育年限也由2002年8.36年上昇到8.51年。

  文化事業發展步伐加快。五年來,我省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相繼落成了一批具有較高水准的基礎設施,廣播影視、文化藝術、新聞出版等事業全面繁榮。2006年,全省廣播人口覆蓋率和電視人口覆蓋率分別達到98.5%和98.7%。省文化藝術表演團體共舉辦國內演出0.8萬場,獲得『五個一工程獎』等國家級各類獎項多達上百個。2006年出版圖書2667種,比2002年增加409種。

  體育事業蓬勃發展。競技體育取得新的突破,五年來,全省共獲得國際競技比賽冠軍104.5個,國內冠軍909個。成功申辦2009年世界大學生冬奧會舉辦權,十運會取得歷史最好成績,獲得金牌數總獎牌數均列全國第九名。群眾體育鍛煉如火如荼。2006年,全省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口達到1529.2萬人,達到《國家體育鍛煉標准》的人數為354.9萬人。

  醫療衛生服務水平明顯提高。我省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整合和吸納衛生資源,強化政府監管力度,同時將疾病控制和醫療救治體系作為全省重大項目管理,增加投入,有效阻止了非典和禽流感等疫情的傳入。全省醫療衛生服務和和保障以及醫療衛生條件得到改善。2006年,全省衛生機構發展到8181個,擁有床位12.3萬張、衛生技術人員15.2萬人。

  社會保障體系日趨健全。全省各級地方政府多渠道籌措社會保障資金,切實增加財政的社會保障投入,擴大各項社會保障的覆蓋面,健全了城鎮職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和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著手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和社會救助制度,形成了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網絡,緩解了人們的後顧之懮,維護了社會的穩定。2006年末,全省有800.4萬人參加基本養老保險,有708.2萬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分別比2002年增長16%和80.3%。全省有145.3萬城鎮居民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另有458.7萬人參加失業保險,511.8萬農民參加新型合作醫療。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也已經順利啟動,2006年有73萬農民享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

[1]  [2]  [3]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強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