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哈爾濱9月27日電 漫步大慶油田的石油廣場,形似螺絲刀、管鉗等工具的路燈引得許多市民和游人駐足。『是誰獨具匠心,把油田特色突出得這麼精巧?』
一旁油田乾部的解釋,出乎記者意料:這是油田『廢品回收隊』設計制作的,路燈用的管材是回收的報廢管線,廣場的地面基礎鋪的是建築垃圾,廢舊井架上的閥門做成了健身器材。
石油廣場是油田生態環境建設的一部分。近年來,為綠化油區環境,大慶油田計劃建設一條長173公裡、寬76公裡的生態長廊。一經測算,僅石油廣場周邊316萬平方米的園區需耗資3.7億元。這個數字,對於已連續兩年利稅超千億、連續7年位居全國納稅百強企業之首的大慶油田,似乎不算是大支出。
但是,設計規劃方案被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總經理王玉普否決了:『企業效益好了,也不能大手大腳,會戰時期的「回收隊」精神不能丟。』
經理辦副主任李樹森從此多了個差事:組織開展廢品大回收,建立回收站,回收建築垃圾、廢舊管線;安排乾部職工利用休息日,挖樹坑,植樹造林;清理窪地淤泥,用作栽花種草的肥料;各廠礦出人出車,義務獻工,粉碎石料、焊接燈柱,自制健身器材。
記者在工程現場看到,堆積如山的建築垃圾,正被粉碎成鋪路的礫石;報廢的管線,被設計制作成管鉗、扳手等獨具油田生產工具特色的路燈;自制的單杠、秋千等健身器材有模有樣。李樹森告訴記者:『這樣一來,整個工程花費不到2000萬元。我們背後都管王總叫「廢品回收隊隊長。」』
開展廢品大回收1年多來,大慶油田已回收建築垃圾26萬立方米、廢舊管線2870噸,淤泥利用160萬立方米,乾部職工義務獻工7萬多人次,義務出車2萬多車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