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8日電 題:改造與規劃尋求歷史結合點 哈市城建延續城市文化
保護『中華巴洛克』
2007年哈爾濱市城市建設的重點工程項目——開發世界上最完整中華巴洛克建築群於6月間拉開了序幕。作為道外區『中華巴洛克』歷史街區保護與更新工程的核心區,今年重點實施南二道街—靖宇街—南三道街—南勛街圍合區域和南四道街84號大院改造,佔地面積2.6公頃,改造工程預計總投資2.49億元。
據了解,保護更新規劃方案已經確定,為繼承和延展整個街區的中華巴洛克建築風貌,更新改造將堅守四大基本原則:挖掘歷史、延展文化;修舊如舊、合理更新;騰籠置換、保態興業;完善設施、提昇功能。將改造後該區域的商業業態初步確定為旅游文化一條街。
據『中華巴洛克』改造指揮部的賈東江介紹說,南二、南三街區的騰遷工作6月16日啟動,拆遷范圍內814戶被騰遷居民和公企單位截至目前已全部騰遷完畢,現已順利轉入下一環節。目前基礎工程項目已完成大半,已完成投資1.47億元。
改造與保護讓城市DNA延續
保護和延續城市的歷史風貌,解決好改造與保護利用的關系,讓城市的DNA(文化基因)延續下去,是日前匯聚哈爾濱城市規劃多位專家們關心的話題。
1997年,索菲亞教堂被從舊城民宅中『解放』出來。改造後的索菲亞教堂內不見了講經臺、信眾席和唱詩班,成為哈爾濱建築藝術館。在利用和使用上,找到和歷史文化的功能相契合之處,使它更有活力,也更能促進它的保護。北京新都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孫成仁贊嘆說,哈爾濱索菲亞教堂的保護與利用就結合得比較成功,其內部展館和外部廣場如今都成了亮點;還有中央大街的整治也非常成功。
南陽市規劃局的規劃專家李彬表示,在保護與傳承之間,哈爾濱彰顯了濃厚的文化底蘊。『哈爾濱有著眾多歐陸風情的建築,又有文廟、極樂寺這種中國古典風格的建築,並且被很好地保護了下來,是非常不容易的。』
從1997年開始,中央大街歷史街區經歷了三期環境綜合整治和提檔昇級。建成中國首條步行街,使中央大街歷史街區的風貌和功能得到了復興。在1450米長的路段內,代表世界各類建築風格的建築物匯聚於一條百年老街之上,成了哈爾濱歷史文化名城的最重要載體。2005年,中央大街獲得了『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
然而,有關專家認為,哈爾濱市在改造與保護中也留有遺憾並無法彌補之處,像秋林公司內部的改造,就失去了其原來的風貌。
『就像人的成長需要經歷幼年、青年、中年、老年,生命體的發展離不開遺傳信息的傳遞一樣,城市同樣具有生命,具有同生命一樣的遺傳信息傳遞。舊城區是經歷了漫長的歲月,逐步發展而來的,既有歷史的積淀,也有現代的衝擊,就像DNA在一代代的信息傳遞過程中,既有遺傳,也有變異。』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研究生學院研究生盛潔如是說。
盛潔表示,舊城或一個城市中的老城區的DNA是城市、地區發展過程中積淀的精華,但在目前城市發展過程中,古建築逐漸被新建築所吞沒,舊城或老城區的DNA在發展過程中受到現代生活的劇烈衝擊,像自然環境被破壞,歷史建築得不到妥善保護,文化傳統失傳等。如果任其這樣發展下去,城市的特色就會逐漸消失,歷史文脈也將無法延續。因此,只有培養正確的文化觀纔能更好地保護和傳承名城文化,避免『借保護之名行破壞之實』的行為。
對於哈爾濱市正在進行改造的『中華巴洛克』街區,廈門市城市規劃學會會長馬武定教授表示,『中華巴洛克』街區是哈市中西文化融合的代表,在改造上應當注意改造區域與其它區域的整體性,使老建築周圍的建築風格與老建築的建築風格相統一。
關鍵詞
城市基因
一座城市就像一個人,天生具有自己的相貌、個性、愛好與價值取向。哈爾濱是個『洋味』的城市,因為它的歷史決定的——當年開埠的時候,巴洛克、新藝術、哥特式等多種建築風格的作品相繼在這裡落戶,濃郁的西方建築風情為哈爾濱平添了人文魅力,被世人形象地稱為『東方莫斯科』、『東方小巴黎』。哈爾濱一向以風格迥異的建築著稱於世,這就是哈爾濱的城市基因所在。
如今,作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哈爾濱的名城保護正本著城市復興的理念有機更新,力圖通過保護與利用相結合,保護和延續老城的風貌特征,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日前,在哈爾濱召開的2007中國城市規劃年會上,規劃專家們就哈爾濱歷史文化如何保護『亮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