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抓住機遇期三農譜新篇——訪巴彥縣委書記張麗娜
2007-10-30 10:53:07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宋玉環 馬少忠 陳猛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巴彥縣委書記張麗娜

  東北網10月30日電 25日上午,參加十七大剛剛返回的縣委書記張麗娜,向全縣各級領導乾部做了十七大精神輔導報告。會後,張麗娜接受了記者采訪。連日忙碌,毫無倦容,她笑著對我們說,自己還處在參加十七大的興奮與激動中。

  『滿載而去,滿載而歸。』張麗娜這樣形容自己的十七大之行。聽完胡錦濤總書記十七大報告後,在我省代表們學習討論時,張麗娜13分鍾的發言,不僅表達了對十七大報告的理解和贊同,還向各位代表及上級領導介紹了巴彥縣近年的發展變化,反映了巴彥百姓的心聲。

  農業大縣,三農問題尤其突出。張麗娜認為,十七大報告對三農問題的高度重視,是農業大縣巴彥發展的難得機遇,更加堅定了他們近年來實施的『工業強縣、農牧富縣、開放活縣、和諧興縣』四大戰略的決心。經濟的發展速度,證明了這是一個正確的選擇。去年,巴彥縣生產總值實現46.8億元,比上年增長13%;財政收入自實施稅費改革以來首次突破億元大關,實現11369萬元,比上年增長21.9%。今年1~9月份,全縣財政收入實現11165萬元,為預算的81.8%,同比增長36.6%,比正常進度快9個百分點。預計今年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可分別比上年增長15%和20%以上。

  十七大會議期間,張麗娜積極與各位代表交流,為發展巴彥討教取經。與綏化市領導詳談,借鑒發展農業產業化方面的經驗;與表演藝術家白淑賢探討,如何豐富農村百姓文化生活;與鄉鎮衛生院院長戰勝軍交流,如何解決發展鄉鎮醫療機構的難題。

  發展現代農業,是農業大縣的必由之路。張麗娜對這個觀點感受頗深,這正是巴彥縣不斷探索,尋求突破的一個方向。為了推進壯大農業優勢產業,巴彥縣實施了優質糧食產業工程,擴大優質糧食作物面積。今年,全縣種植高淀粉玉米230萬畝,『兩高』大豆70萬畝,綠色水稻30萬畝,優良品種應用率達98%以上。科技是發展現代農業的保障。今年巴彥建立農業科技信息網絡服務點116個,農業科技貢獻率達48%。全縣綠色標識發展到9個,綠色生產企業發展到10家,綠色食品基地面積達到148萬畝,無公害面積達到146萬畝,國家級玉米、大豆綠色食品標准化生產基地達到100萬畝。全縣糧食總產量預計可突破33億斤,創歷史新高。

  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龍頭企業是首要工程。通過招商引資,巴彥縣近年引進建設了興隆金鑼生豬加工、遠達糠醛、富江酒精、宏恩大鵝加工、天鑫綠色稻米等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日前,投資3.3億元的國能巴彥生物發電工程已經破土動工,在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產業發展方面走出了堅實一步。全縣現有規模農業龍頭企業20餘家,其中年銷售收入5000萬元以上的龍頭企業5家。現有省級農業龍頭企業2家、市級農業龍頭企業5家。培育了天鑫、鑫源、北旺、巴彥玉米、巴彥大豆、巴彥生豬等農產品品牌10個。農民人均來自農業產業化經營收入達到800元以上。

  關於巴彥未來五年的發展,張麗娜強調要在『關注民生,創建和諧社會』上下功夫。在新農村建設中,巴彥縣把關系民生的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切入點和落腳點,兩年來,全縣新農村建設共投入資金近3億元,啟動建設項目1122項,是歷史以來在農村投入力度最大、啟動建設項目最多的一個時期。他們算了一筆賬,近兩年全縣農村基礎建設投入相當於改革開放29年來的3倍。

  張麗娜說,巴彥經濟近年來的迅猛發展是調整發展思路,全縣人民齊心努力的結果。我們將以開拓進取的態度,把十七大精神貫徹在各項工作中,讓巴彥人民積極創造並充分享受改革發展的成果。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