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31日電 黑龍江畜牧業今年備受關注。作為本屆市政協常委會的重要議題,市政協農村經濟委員會組織專家、委員深入開展了歷時長達半年的深入調研:從肉價波動到標准化程度低,從龍頭企業萎縮到資源配置矛盾,問題已不容回避。
在日前召開的市政協常委會上,委員們和業內專家各抒己見,建言獻策。加快發展現代畜牧業,成為共同的聲音。
從耗糧型向節糧型畜牧業轉變
數字信息
2006年,全市畜牧產值實現207億元,佔農業總產值的43.3%。
專家聲音
政協委員認為,發展現代畜牧業是明智之舉、戰略之舉。哈爾濱市畜牧業在全省佔有重要地位。根據哈爾濱市的自然經濟條件和畜牧業現有基礎,參考國內外現代畜牧業發展模式,應以發展『農牧結合型』現代畜牧業為主體,積極推動從以生豬飼養為主的耗糧型傳統畜牧業向豬、禽、牛、羊並重的節糧型畜牧業轉變,同時大力發展以秸稈養畜、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為核心的循環經濟。
加深豬肉價格波動規律性認識
數字信息
改革開放以來,養豬業大致經歷了4次周期性波動,而且表現出波動周期越來越長的特點,從3至4年一個周期到6至7年一個周期。
專家聲音
豬肉供求的變化導致其價格的周期性波動是不可避免的,但其波動遵循一定規律。要充分發揮政府和產業組織的宏觀調控作用。政府部門以信息服務為主,建立並完善豬肉供需監測預警系統;建立相應的產業組織,和政府共同研究經濟發展、消費需求、流通方式等的變化及其對豬肉需求影響;完善市場流通體系,引導養豬生產者和加工企業建立穩定的利益共同體關系,建立豬肉產品質量的可追溯制度;推行適度規模化、科學化、標准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
七個地區畜牧資源最具優勢
數字信息
1992年—2002年,哈爾濱市草原數量減少53%,2002年—2005年,草原面積銳減69%。
專家聲音
哈市的畜牧資源與全國一樣在逐年減少,特別是草原資源減少趨勢加劇。綜合整理哈市畜牧資源整體狀況,前五位依次為賓縣、雙城、五常、巴彥和呼蘭,其次是依蘭和阿城,這是最具發展潛力的7個地區。
政協委員認為,今後在對全市畜牧產業布局方面,應主要采取中心區(哈爾濱市區)以畜產品營銷、科研和技術服務為主,周邊以加工和養殖並舉,外圍以人工飼草,畜牧養殖為主兼顧產品加工的布局戰略,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把住產地和市場兩個『源頭』
數字信息
哈爾濱市相當數量的農產品達不到國際標准,出口屢屢受挫。2006年,哈爾濱市農產品出口額為1.56億美元,同比下降53%。
專家聲音
哈爾濱市的農業標准化工作起步晚、程度很低。政協委員認為,畜產品生產標准化是現代畜牧業的重要標志。建議盡快成立主抓農業標准化工作的專門機構。除政策支持外,還應給予資金支持;加快地方畜產品標准的制定和修訂工作,使哈爾濱市各類畜產品在品種、生產、質量、安全、包裝、保鮮、運輸各環節都有相應的標准可以遵循;加強畜產品標准化生產過程的監管,盡快制定農產品質量(包括畜產品質量)監測體系建設規劃,建立畜產品生產全過程可追溯制度,從產地和市場兩個『源頭』對畜產品實行質量安全把關。
扶大龍引外龍育新龍
數字信息
2006年畜牧業總產值增長率低於近四年平均增長率4.9個百分點。
專家聲音
畜牧業產業化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龍頭企業是產業化關鍵,為此委員提出如下建議:
———把畜牧業作為農業的支柱產業來發展,堅持『扶大龍、引外龍、育新龍』,著力培育一批規模型龍頭企業。
———認真編制優勢畜牧產業發展規劃,加快發展養殖業,滿足加工企業原材料的需求。
———建立合作經濟組織,積極為農戶搞好技術信息、生產資料、產品銷售等服務。
———發揮龍頭企業的帶頭作用,鼓勵龍頭企業與大中城市簽約,爭做城市畜牧產品基地的經營方式。
———建立畜牧業產業化經營專項基金和風險基金,最大限度地減少農戶的風險損失。
運用現代生物技術發展綠色牧業
數字信息
哈爾濱市牛糞每年已達2000萬噸,畜禽糞便積累成災,亂丟亂放,甚至是生糞下田。依靠現代生物技術實現畜牧業清潔高效生產。
專家聲音
現代畜牧業的清潔高效生產就是要在生物技術的支持下,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降低廢棄物排放數量,實現循環型、生態型綠色牧業新模式,創造可觀的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要用生物技術武裝畜牧業生產的全過程,依靠生物煉制方法,建立循環型、生態型綠色畜牧業新模式。
主辦:哈爾濱市政協哈爾濱日報
本期建言委員
秦智偉東北農業大學副校長、教授
楊謙 哈工大生物工程研究所副所長、教授
關光毅市質量技術監督局農業標准化處處長
牟學實省濟仁藥業總經理助理
郭威 市林業局林木種苗管理站站長
鮑功民市中小企業局民營經濟處高級經濟師
本期特邀嘉賓
王德勝省畜牧獸醫局副局長
魏國生黑龍江省養豬研究會理事長
劉稼方市農業科學院畜牧研究分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