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5日電 進入深秋,哈爾濱市室外溫度已降至夜間的零度,而道裡區新農鎮新興村農民楊來的溫室裡綠油油的蔬菜長勢喜人,棚室裡用沼氣燈照明,住屋裡利用沼氣爐燒水做飯,十幾頭肥豬在豬圈裡活蹦亂跳,這一切都得益於循環經濟給農民帶來的致富新道。
過去一到冬天,農村豬圈裡沒豬、大棚裡沒菜、家裡沒人。因為冬天裡的豬不好養還費飼料,入冬前就都賣了;大棚裡因溫度太低,菜苗不長,所以一到冬天農村大棚裡都是空的;農民既不養豬,也不種菜,一到冬天都進城打工,所以家家沒有人。新農村建設在道裡區新農鎮全面鋪開以後,在村中強力推進循環經濟,通過種養結合拉長生物鏈,將家庭養豬、沼氣生產、蔬菜種植實行捆綁式生產,從今年初開始,新農鎮在9個村中進行推廣,每戶投資6000元錢,資金來源主要由農戶出1000元,村裡掏1000元,剩餘部分由政府補貼。主要做法是,在農戶大院裡建一棟溫室,將溫室分為兩部分,其中拿出三分之一的空間闢建為養豬區,在豬圈的地下挖一個沼氣池用於生產沼氣,溫室的另外三分之二為蔬菜種植區。溫室裡的豬糞填進沼氣池,發酵後產生沼氣,供溫室照明和農家做飯,沼氣產生的廢料用於溫室種植的蔬菜施肥,生產出來的蔬菜一部分出售,一部分喂豬。這一循環就形成了循環經濟的產業鏈。
在太平鎮立功村,有220戶農民通過這一循環產業鏈嘗到甜頭。據村委會主任辛培伍介紹,循環產業鏈就像一棵搖錢樹,農民一次投入有兩大收益。一是直接受益,一冬天溫室裡可生產6個月蔬菜,僅此蔬菜生產一項最少收入1500元錢;二是間接收入,每戶農民一冬天可節省取暖燃煤4噸,折合資金1200元錢,溫室裡養的豬由於溫度適宜生長較快,一冬天可出欄一批,直接收入和間接收入加起來,每戶農民最低多收入4000多元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