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9日電 大災之年緣何奪得大豐收——哈爾濱2007年抗旱奪豐收給城市科學發展帶來的啟示
正值全國人民喜慶黨的十七大召開之際,哈爾濱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哈爾濱調查隊聯合公布了2007年哈市糧食生產調查統計結果:2007年哈市糧食總產量達到97.5億公斤,居歷史第二位。
成績來之不易。在遭遇了50年不遇罕見大旱等不利因素的情況下,哈爾濱全市上下萬眾一心、克服自然災害造成的重重困難,終於在大旱之年奪得農業大豐收。
哈爾濱的糧食安全,對全市政治、經濟、社會將產生巨大影響。當半個世紀以來最為嚴重的大旱襲來時,市委、市政府科學決策,采取一系列果斷措施,有效調配資源,力爭將災害損失降到最低值
當年,在全國『兩會』上,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曾對黑龍江代表團滿懷期望地說:『祖國大糧倉,拜托黑龍江。』而哈爾濱,是黑龍江大糧倉的『腰窩兒』,產量接近全省的三分之一。作為農業大市,農業產業化基地處於茫茫沃野之中,農民的錢袋子就寄托在碧綠的田疇裡。財政增收與百姓增收,糧食生產舉足輕重。因而,哈爾濱的糧食安全,對全市政治、經濟、社會發展都將產生巨大影響。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
2007年春夏之交,老天突然變了臉,連續數月的夏伏連旱,考驗著哈爾濱市乾部群眾的意志,挑戰著哈爾濱的農業基礎設施———一場50年不遇的大旱降臨了。
據氣象資料顯示,6月到8月上旬,全市降水量僅有96.9毫米,比去年同期減少70%,比歷年同期平均值減少61%。據農情統計顯示,至8月初,全市農田受旱面積最高達2066.7萬畝,佔播種面積的76.5%。都說『大旱不過五月十三』,可是都到了農歷的六月,老天也沒真正像樣地下一場透雨。拉林河、?牛河、螞蟻河等數十條河流斷流;龍鳳山、二龍山、磨盤山等大型水庫接近死庫容。熱浪籠罩著焦渴的土地,驕陽炙烤著無精打采的秧苗,哈爾濱的糧食生產與經濟發展,面臨巨大威脅。
自然災害之於人類,考驗的往往是毅力與斗志。面對嚴峻的旱情,市委、市政府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帶領乾部與群眾,打響了抗災奪豐收的人民戰爭。市委、市政府於7月29日下發了《關於切實做好抗旱防汛工作的緊急通知》,於8月6日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做好抗旱救災工作的緊急通知》,市領導高度重視,加強領導,超前指揮;各級領導乾部引導農民積極調整種植結構,增加高產作物種植面積;各有關部門帶領廣大群眾依靠多年來哈爾濱市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打下的基礎,同時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機,全力組織抗旱。正是這些科學決策和果斷之舉,確保了大旱之年取得好收成,將群眾的損失降到最低值。
面對自然災害,全市廣大乾部群眾萬眾一心,堅持科學發展,遵循自然規律,積極調整種植結構,在萬頃良田種上『鐵把莊稼』
農業的災害,關乎千家萬戶,而影響的又是經濟發展的大局。在這個嚴重的歷史關頭,需要領導者清醒的頭腦與誠摯的愛民精神。
今年的大旱,因為早有預測,給了乾部群眾充分的綢繆時間,提供了充裕的思想准備與物質准備。為了應對罕見的旱災,各級乾部科學決策,引導農民進行種植結構調整,增加高產作物播種面積。尤其是增加抗旱的玉米和水稻面積,極大地減少了災害所造成的損失。全市糧食播種面積達到168.7萬公頃,創歷史最高值,比上年增加1.9萬公頃,增長1.1%。其中,水稻41.1萬公頃,比上年增加3.03萬公頃,增長8.0%;玉米86.14萬公頃,比上年增加9.38萬公頃,增長12.2%;大豆36.82萬公頃,比上年減少9.9萬公頃,下降21.2%;薯類3.57萬公頃,比上年減少0.1萬公頃,下降2.7%;雜糧1.07萬公頃,比上年減少0.51萬公頃,下降32.3%。水稻、玉米高產作物品種播種面積增加,低產作物大豆、薯類、雜糧面積減少,為糧食豐收創造了先決條件。
種植結構的調整還受兩方面因素影響:一是政策因素,一是利益因素。先看政策因素。從去年開始,中央在各項惠農政策不變的基礎上,又出臺了向糧食主產區傾斜的新政策:在糧食直補和良種補貼的基礎上,對種糧農民使用柴油、化肥、農藥、農膜等農業生產資料給予綜合直補,並不斷加大糧食綜合直補力度,全市農資綜合直補資金總額達到3.83億元,比上年增加2.04億元,增長1.13倍,使全市130餘萬糧農直接受益。此外,哈爾濱市落實對種糧農民直接補貼3.59億元,比上年增加359萬元,增長1%;良種補貼8913萬元,比上年增加729萬元,增長8.2%。各項支農資金的積極落實,使農民實實在在地得到了實惠,調動了廣大農民種糧生產的積極性,促使糧食播種面積增加,糧食播種面積達到168.7萬公頃,佔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比重為93.7%,比上年增加0.7個百分點。
再說利益因素。今年以來,糧食價格不斷提高,玉米每公斤1.1元,增長10.0%;水稻每公斤1.9元,增長11.8%;大豆每公斤2.5元,增長4.2%。
從糧食作物比較效益看,2006年,水稻、玉米效益好於大豆。從產值看,水稻畝均產值855.9元,比上年增加91.2元,增長11.9%;玉米523.6元,增加103.8元,比上年增長24.7%;大豆339.8元,增加19.1元,比上年下降5.3%。從利潤看,水稻每畝利潤517.5元,比上年增加14.1元,增長2.8%;玉米301.5元,比上年增加66元,增長28%;大豆149.9元,比上年減少71.8元,下降32.4%。從成本利潤率看,水稻成本利潤率為127.3%,比上年下降53.4個百分點;玉米為126.2%,比上年下降9.8個百分點;大豆為74.6%,下降78.6個百分點。由於比較效益的差異,農民加大了產業結構調整的力度。
黨和政府的積極引導,加之惠農政策與利益吸引,使得哈爾濱市農業種植結構調整順利完成,萬頃良田種上了『鐵把莊稼』。
作為一個大工業大農業經濟格局的城市,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直接關乎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哈市近年來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之舉,為大旱之年戰勝自然災害奪得大豐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個地區的農業基礎設施投入,標志著這一地區的農業是否現代以及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作為一個大工業大農業經濟格局的城市,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直接關乎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為此,哈爾濱市近年來落實科學發展觀,不斷增加農業基礎設施投入。『十五』期間,爭取國家和省投入44.3億元,市本級向農村投入9億元,年遞增23.1%。建設防洪、灌溉、水庫、水保等重點工程1000多項,通鄉通村公路1595公裡。大力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使哈爾濱市在此次重大的自然災害面前,頂住了致命的一擊。
今年的天氣狀況可謂禍不單行,春播前期出現了倒春寒,降水偏多,使大田播種期拖後5天左右。各地盡管在4月末纔開始播種,但由於春播時土壤?情好,市領導適時組織全市農村廣大乾部群眾抓住5月上旬氣溫稍高的時機及時搶種,措施得力。全市春耕生產共投入資金44.6億元,比上年多投入4.6億元,增長11.5%;機播面積138.5萬公頃,同比增長7.6%,佔總播種面積的76.9%,使大田作物出苗好,苗齊、苗壯,均為一類苗,苗情是近年來最好的一年,為糧食豐收奠定了基礎。
春夏之交,哈爾濱市出現了夏伏連旱,但是由於連年不斷的各項投入的增加,使得農業基礎設施得到了鞏固與加強,終於使旱魔低頭。
農民生產投入的增加為糧食的增產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據對農村居民家庭抽樣調查數據顯示,1至9月份,全市農民人均生產費用支出1818.0元,同比增加184.8元,增長11.3%;用於第一產業的生產費用支出1505.3元,同比增加144.7元,增長10.6%。
農機投入的增加是戰勝旱災的一個重要方面,一臺農機就是一臺蓄水機。今年1-9月份,全市共投入農機裝備資金4.94億元,其中,各級政府農機項目和補貼投入7320萬元,農民個人購機投入4.02億元,貸款和其他投入1783萬元;全市共裝備各類農機具30316臺(套),其中,大中型拖拉機6818臺,大中型配套農具7560臺,小型拖拉機8716臺,收獲機械276臺,水稻插秧機6946臺。大型農機具的增加,讓受災的程度顯著降低。
水利投入的增加,是戰勝旱災的最有力措施。據調查,全市共投入抗旱資金1.75億元,新打抗旱井8271眼,修攔河壩120座,泵站803處,新建臨時抽水站63個,新購抗旱設備2636臺(套),新購抗旱水具7126個,有力保證了抗旱工作的順利開展,為確保今年的糧食生產在大旱之年獲得豐收做出了積極的努力。
科技投入的增加,為戰勝旱災立下了汗馬功勞。全市大力推廣先進適用技術,在三大主栽作物種植中,玉米推廣了機械播種、壟下側深施肥、保護地栽培等;水稻推廣了大中棚育苗等;大豆推廣了壟三栽培等綜合豐產技術。全面實施優質糧食產業化工程,在推進品種優質化和生產標准化、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單位產出效益上做出了努力,加之科技培訓、科技推廣、科技園建設等一系列科技投入,促進了糧食的增產。
借助降雨天氣實施人工增雨,則是對焦渴的農田最直接的補給。
抓住寶貴的降雨條件,實施人工影響天氣至關重要。5月14日、6月27日、7月30日各地不同程度的降雨,有效地緩解了旱情。配合自然降雨,哈爾濱市氣象部門從7月30日18時42分至31日零時56分,實施了大規模的人工增雨作業,松北、依蘭、五常、尚志、賓縣、木蘭、巴彥、方正、呼蘭等區、縣(市)相繼開展了大規模的火箭和高炮聯網人工增雨作業,出動火箭8架次,耗彈22枚,出動高炮作業51炮次,耗彈1650發。向蒼天討還甘霖,給人間普降喜雨。據悉,全市僅人工增雨一項,就投入資金360餘萬元。
至8月上旬,哈爾濱市宣布旱情全面解除。經過全市乾部群眾的頑強拼搏,終於縛住了旱魔。
據對全市65個鄉(鎮)、260個村、3萬餘個樣本的實割實測調查數據顯示:2007年,哈爾濱市糧食總產量達到97.5億公斤,比上年減少1.2億公斤,下降1.2%,為歷史上第二大豐收年。
面對歷史罕見的自然災害,哈爾濱市廣大乾部群眾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遵循自然規律,依靠科學決策,破解重重難題,終於奪得農業大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