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14日電 運用航天育種、科學診斷土壤按需供肥,生物遺傳、現代耕作、保水控溫等先進技術綜合捆綁,墾區連續三年對主產的水稻、玉米、大豆、小麥、大麥、馬鈴薯6大作物開展高產攻關,創造農作物新的增產空間。
日前,記者在省農墾總局農業局了解到,經國家、省內專家組實地測產、種植農戶實收確定,墾區六大作物高產攻關再創佳績,水稻最高單產達到984.5公斤、玉米928.5公斤、大豆278.5公斤、小麥564.82公斤、大麥510.1公斤、馬鈴薯畝產3176.6公斤,普遍高出非攻關作物50~100公斤。其中水稻連續三年持續增產100公斤以上,玉米、大豆等另外5種作物,均達到或創下國內、省內領先水平,將寒溫帶六大作物栽培單產紀錄連續三年刷新。
據了解,墾區為加速先進農業科學技術的創新推廣,穩定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加速創建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核心展示區和高標准農業科技園區,自2005年起,對現代農業科技前沿技術進行綜合組裝,推出了以『確定品種,更新技術,主攻單產、增加總產、改善品質、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為主要內容的六大作物高產攻關活動。
他們創造了『首席專家技術負責制,技術農藝捆綁制,項目選擇招標制』等一系列技術推廣新模式。由總局確定攻關作物種類,並聘請首席專家與項目單位簽合同,由首席專家牽頭建立六大作物高產攻關技術小組。采取市場化模式運作,通過招標,先後有9個分局59個農場120餘科技示范戶入圍。我國和省內著名農業專家凌啟鴻、程序、廖西元、徐一戎、魏湜、李佐夫、胡國華、李作安、於立河等20多位專家分別被聘為六大作物攻關首席專家和科技攻關責任人。
在攻關中,技術人員采用目前農作物栽培領域中表現最好的優良品種,最先進的保水保肥增溫、生物抗病害等前沿技術措施,對傳統技術極限進行挑戰。
水稻采取了空育粳稻優良品種,配套推廣徐一戎老專家多年來研究的寒地水稻葉齡診斷、『三化一管』栽培最新成果,使水稻畝產每年以100公斤左右的幅度快速增長;麥類、玉米等作物突破了傳統的密度極限;大豆在堅持『兩密一膜』栽培模式基礎上,在合理密植提高勻度創造高產群體對傳統的種植偏密習慣極限突破;玉米創造了『小壟密』栽培技術模式,科學增密增勻,在高產群體上實現突破。小麥、大麥重點創造了『早、高、密』栽培技術模式,實施了減密、增施磷鉀肥、防病、防旱、防倒伏和保證整地質量,保證播種質量,保證適時收獲的『一減,一增,三防,三保』栽培技術模式;馬鈴薯則大膽創造了大機械、大壟種、大管理的『三大』栽培新技術。
他們還針對近年來氣象條件總體對農業生產不利的客觀因素,健全完善了植保、防災氣象、擴大航化作業等高科技措施,大面積推廣了微噴、地膜、土壤診斷等高科技措施,增大了高產攻關的科技含量。各分局、農場普遍建立了信息化資料檔案庫,極大的提高了糧食生產科技含量和現代化水平。
六大作物的高產攻關,有力帶動了墾區科技推廣市場化及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的加強完善。目前,墾區農業綜合機械化率達93%,職均生產糧食35.4噸,高於15個發達國家人均生產糧食25噸的水平;農業科技貢獻率達67%,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26個百分點,接近世界發達國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