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圖片新聞  >  經濟旅游圖片
搜 索
『公司+農戶』為何傷了奶農?
2007-11-14 10:19:00 來源:新華網  作者:高廣志、程子龍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肇東市宋站鎮兩頭奶牛被運往屠宰場(9月28日攝)
黑龍江雙城市朝陽鄉一農戶養的優良奶牛(8月20日攝)

  新華社哈爾濱11月14日電題:『公司+農戶』為何傷了奶農?

  前不久,黑龍江肇東市一位奶農一怒之下把9噸鮮奶倒進了壕溝。這一事件如石擊水,掀起層層輿論漣漪。

  奶農倒奶為哪般?是因為在當前國內外乳制品價格高漲情況下,當地公司仍然低價收購,當地政府也不准他們把奶賣到外地。奶賤奶貴都傷農,這一現象引起了政府官員、專家學者關於『公司+農戶』模式的深層思考。

  市場壟斷,克扣奶農沒商量

  今年9月末,肇東市養牛戶兼收奶站站長代雲峰,因不滿當地企業低價收奶行為,在欲把鮮奶賣給出價高的外地企業遭到阻攔時,一怒之下將自己的9噸鮮牛奶倒進壕溝。談起這件事,代雲峰至今怒氣難消,他指責當地政府不讓外地企業收購鮮奶的做法是『地方保護主義』。

  代雲峰的怨氣代表了當地大批奶農的情緒。肇東市宋站鎮五裡木村養牛戶李福祥、宋站鎮原奶經紀人張莉、於英柱等人對記者說,不管國內外市場奶價多高,他們的牛奶始終賣不出價錢,養牛戶非常傷心。

  雙城市韓甸鎮三姓村村民張彥民告訴記者,市場奶價低時奶農更是『受氣』。當地養牛戶往企業送奶一直被克扣,賣一次奶得被莫名其妙地扣掉2斤,企業的奶站不說什麼原因就扣秤。因為怕奶站不收奶,所以奶農都敢怒而不敢言。

  村民馬秀玉說,乳業公司質量檢測不透明,怎麼檢的農戶也不清楚,『吃啞巴虧是經常的事,現在我們對養奶牛失去信心了』。養牛戶於文星送奶遭拒,只好把一周的牛奶全部凍成冰棍,7頭奶牛全都賣給了屠宰場。

  村民李志祥說,當地奶站不但無故扣秤,還壓等、壓價。乳業公司表面上公布的奶價是1公斤奶1.8元,七折八扣後實際上農戶能賣1.6元就不錯了,有時纔賣0.8元。

  對於奶農反映的問題,肇東市畜牧經濟開發區一位負責人解釋為規范奶源市場秩序。而對於奶農反映的克扣和拒收問題,雙城市一位乳品企業負責人解釋說,由於企業管理上的漏洞,克扣現象原來是有的,現在也不能保證完全杜絕,但公司一直在努力解決。另外,公司對奶的質量要求比較高,這是對消費者負責任。

  『公司+農戶』,奶農變『長工』

  為何奶賤奶貴都傷農?有關人士認為,奶業『公司+農戶』的產業模式雖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同時催生的壟斷是使奶業蘊含深層危機的根源所在。

  上世紀90年代末,黑龍江省奶業企業競相崛起,一些奶業企業在養牛戶相對較多又有發展前景的地方紮根落戶,並逐漸形成龍頭企業帶動農戶增收的『公司+農戶』產業模式,這種模式的組織形式是:奶農把鮮奶賣給企業,企業每個月給奶農開一次奶資,以形成一條生產加工和銷售的產業鏈。

  『但近幾年來,這種模式越來越暴露出弊端。』供職於黑龍江省政府的一位經濟學博士指出,『目前奶業出現的種種問題都可以追溯到「公司+奶農」這種產業模式。這種模式使奶農處於弱勢地位,加工企業壓等、壓價,檢測過程不透明,有的甚至存在盤剝奶農現象。』

  村民馬秀玉說,公司和農戶實際上不平等,奶價高時我們賣不上高價,奶價低時我們又被克扣,而企業在高價低價時都能賺到錢,我們現在簡直是企業的『長工』了。

  一位鄉鎮畜牧中心主任說,乳業公司與農戶交易,農戶是沒有話語權的。『現在企業這種驗質的方法,給百姓造成了心理恐懼癥。』『當前對乳業企業這種驗質的監督幾乎是零,一瓶牛奶還賣不上一瓶瓶裝水的價錢,奶農養牛積極性嚴重受挫。』

  黑龍江省畜牧局一位負責人指出,因為企業是有組織的,農民是松散的,所以農戶無法與企業平等對話。『現在全球乳制品的價格都在漲,乳品企業賺了錢,有的地方企業壟斷著奶源,而又給當地奶農那麼低的價格,這和地方政府的行為有直接的關系。』

  完善機制,斬斷『壟斷』之根

  一些業內人士和有關專家認為,要想使奶業走上持續健康發展的軌道,尚需改革完善『公司+農戶』的產業模式,並由政府出手建立價格協調機制保護奶農利益。

  黑龍江省奶業協會秘書長吳和平說,如果企業不『反哺』奶農,不去支持『第一車間』,而是松散連接,需求大時去搶奶爭奶,需求小時就限收或不收,奶農的積極性永遠高不起來,這對企業發展也是不利的。

  黑龍江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田寶強說,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同奶農形不成利益共同體,這對奶業發展極為不利。為此,要加強獨立的中介組織建設,讓中介組織替奶農說話。

  田寶強說,當前奶業產業這種公司『控制』農戶的方式,在農村糧食產業以及農副產品加工業及肉蛋產業同樣大比例存在,農民的合理利潤空間受到擠壓,成為農民增產不增收的原因之一。為此應探索『加工企業+合作社+場戶』或『加工企業+協會+基地』等模式,建立起價格協調機制,讓加工和流通等環節賺得的利潤與生產農民共享。

責任編輯:張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