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15日電 今年9月,法國能源巨頭道達爾在遼寧收購了20多家民營加油站,繼爾,又悄然挺進上海。在國際能源價格急劇上漲的大背景下,國外和海外的國際能源巨頭欲借中國民企之道而大舉進入中國,一時間這樣的消息和動作山雨欲來。而記者最新獲悉,這股收購戰火已經觸及黑龍江省。據業內人士透露,目前已有英國和臺灣等地的能源巨頭和哈爾濱市的一些民營油企接觸洽談,並『很快會有結果』。
橄欖枝
據中國商業聯合會石油流通委員會會長、省地方石油協會會長趙友山介紹,今年3月,全國有外資參與的石油企業為2607家,而到11月,這個數字變成了5802家,這些增長的數字大多數都是國內民營油企『改嫁』外企的結果。被外企收購的民營油企多集中在上海、廣州、湖北和遼寧等地。
趙友山說,現在共有17家外企在國內各大城市進行活動,主要目標收購或投資國內民營油企,並借以延伸他們在中國內地的銷售網絡。
趙友山說,正在和黑龍江省一些民營油企接觸洽談的這兩家外企,已經在國內大量收購了民營油企,英國的外企已在廣東收購了23家民營加油站,在遼寧收購了3家民營加油站,在上海收購了5家民營加油站,同時還收購了1家民營石油批發企業;臺灣的這家企業在深圳收購1家民營石油批發企業,還收購了16家民營加油站。就目前情況看,外企收購黑龍江省部分民營加油站的可能性非常大,如果進展順利,最先收購的應該是哈爾濱市的民營油企,在月底之前就能有結果。
黑龍江省民營油企願意『改嫁』給外企嗎?道裡區一家中等規模的民營加油站經營者張先生告訴記者,盡管外企的收購價格很合適,可從心裡說,還是不想賣掉自己養大的企業。但面對現實的生存壓力,只能無奈地接收這個現實。
抉擇
張先生所說的現實生存壓力是什麼呢?『沒有穩定的油源是民營油企生存的「瓶頸」』趙友山一語道破,這是個體制問題,我國石油市場於1992年放開,民營油企逐步形成了一定規模。但1998年後,我國石油營銷體制作出調整,明確規定成品油市場由中石油、中石化兩大集團集中批發,其他企業不允許批發和經營,煉油廠不得自銷。缺少批發,又不能從煉油廠拿油,同時兩大集團為了自身利益,對民營油企的油源供應總是時斷時續,不能滿足民營油企的需要。民營油企普遍面臨著共同的生存壓力。
應該說,國家不斷出臺的一些石油市場的規定,曾讓民營油企異常盼望,然而每次欣喜過後,剩下的只是哀怨。根據入世協議,我國開放了國內原油、成品油批發經營權。無論所有制形式、內外資企業,只要符合《成品油市場管理辦法》和《原油市場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都可以申請成品油和原油的批發、倉儲經營資格。但是,自從去年12月《成品油市場管理辦法》和今年3月《成品油經營企業指引手冊》的次第出臺,民營油企先是欣喜後是哀怨。究其原因,《成品油市場管理辦法》沒有觸及石油巨頭們的壟斷根本,油價制定機制的改革也依舊不明朗。同時,《成品油經營企業指引手冊》中規定,企業要想申請成品油批發經營資格,申請人必須提交『全資或50%以上(不含50%)控股擁有1萬立方米以上成品油油庫的法律證明文件』。這一條款對壟斷巨頭是重大利好消息,但卻讓民營油企叫苦不迭———勢單力薄的民企將難以跨越這一門檻。
民營油企平時的日子尚可維持,但近幾年來國際油價節節高攀,使原油資源更見緊張,民營油企取得油源越來越困難。此次油價上調,使黑龍江省一些民營油企的經營狀況更是雪上加霜,尋求出路也就成了迫在眉睫之舉。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民營加油站負責人說,本來他對外企收購有排斥的心理,但是不斷上漲的油價和日漸緊缺的油源,使他們在談判中逐漸軟化了態度。
富礦
1998年以前,民營油企在石油流通領域佔到了85%。民營石油批發企業與民營加油站固定資產總投資約為7720億元,就業總人數134萬人。現階段,全國民營石油流通領域企業尚有596409家。據統計,民營資本佔成品油批發企業總數的33.4%和國內加油站總數的56.3%,民營油企已進入我國成品油分銷領域的各個環節,企業數量多,分布區域廣。據介紹,目前,黑龍江省共有1600餘家民營油企,其中,有8家為石油批發企業,其餘絕大部分為加油站。
對於民營油企的出路,趙友山認為,國家相關部委如果能盡快進行石油體制改革,從根本上解決石油流通體制存在的問題,纔能真正解決民營油企的生存問題。